推进散裂中子源计划展开二期建设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摄
羊城晚报记者 唐波
深化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全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研究布局高水平研究院……最近,东莞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动作频繁。11月27-29日,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五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东莞举办,超百名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齐聚东莞,格外关注东莞参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努力和布局。
在参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中,东莞做了哪些布局?将如何利用这次机遇,促进自身产业升级和发展?院士大会召开前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中子科学城或划入先行启动区
目前全国已有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为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早在今年5月,省发改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葛长伟在深圳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辅导报告时就透露,现在国家已经基本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国际科创中心为依托,布局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11月7日,省长马兴瑞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等工作,强调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切实抓好科技创新这个首要任务,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省发改委早已起草《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光明-东莞松山湖)建设方案》,就发展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产业规划等方面给出了初步方案,拟定以深圳光明科学城和东莞中子科学城约15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的集中连片区域作为先行启动区。目前,该方案还处于完善当中。
建设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为此,东莞早已积极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建设,并多方发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东莞重塑创新体系,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成了全球第四台、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目前已经实行3轮开放,完成研究课题101项;正积极推进二期谱仪建设,并建设南方先进光源;与中科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合作共建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王恩哥院士、赵忠贤院士、崔琦院士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纲建设,打造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推进建设,为东莞深度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中科院建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10月18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率队拜访中国科学院,与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就深化院市合作,共同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行了座谈交流。根据交流成果,东莞即将与中科院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正在签订联合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协议书,共同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这些合作包括: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充分利用中科院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和优势,做好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顶层设计;共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积极采取院、省、市共建模式,挂牌中国科学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升实验室整体科研实力;共建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积极争取散裂中子源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共建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平台为支撑,共同支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建设;共建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支持中科院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落户东莞;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推动海内外科技界高端专家来莞交流对接等等。
建言献策
用好大科学装置 形成创新生态
“未来,东莞松山湖会形成一个国际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聚,包括一流学科、一流技术、一流的产业、还有一流的人才的集聚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玲玲表示,从正在建设的东莞松山湖科学中心,到已经建成的松山湖材料重点实验室,就是去打通整个创新链,包括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到重点产业。
在张玲玲看来,在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特殊。“对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来讲,它最根本的其实还是基础研究,然后带动核心技术和产业,这样将会围绕装置集群形成一个创新的生态。一旦形成,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带动作用比较大。”
对于东莞而言,如何借助科创中心的建设,对自身的产业进行升级?张玲玲认为,东莞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规划和谋划,必须明确装置集群带动哪些“卡脖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一定要跟现在东莞优势产业以及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结合,比如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等等。“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我们曾经在之前的项目里面进行了梳理,围绕这些装置,重点能够带动哪些学科、核心技术和产业,先期的布局和谋划是很重要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