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地化所 | 广东省战略金属与绿色利用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地球科学)启动会暨自主部署项目立项评审会顺利召开
2025 年 6 月 6 日,广东省战略金属与绿色利用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学科中心)启动会暨立项评审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紧扣国家基础研究战略,立足区域特色,遴选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彰显广东特色的基础学科,建设基础学科中心。其旨在培育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同时作为与广东省实验室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平台,成为学术新思想的策源地。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建设的“广东省战略金属与绿色利用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是广东省首批建设的5家学科中心之一。会上对学科中心自主部署项目进行专家评审,专家组成员包括胡瑞忠院士,刘勇胜教授、孙晓明教授、王汝成教授、周美夫教授、范宏瑞研究员、许成教授、王焰研究员、陈华勇研究员等。广州地化所徐义刚院士、所长王强、副所长朱建喜以及学科中心骨干等50余人参会。王强所长代表承担单位致辞。他首先对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他指出,学科中心立足国家战略金属的关键领域,实现关键金属从成矿理论、勘查方法、赋存状态和绿色利用的全链条创新,不仅对研究所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更强力支撑深地全重的建设。他表示,研究所将在人员配置、平台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全力保障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战略矿产资源领域的原始创新高地与高端人才摇篮。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刘铭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广东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专项的组织实施方式及管理要求。在学科中心自主部署项目立项评审环节,梁晓亮研究员汇报了学科中心建设方案,杨武斌研究员与李宁波副研究员详细汇报了学科中心自主部署项目布局和拟立项情况。专家组审阅了项目申请书、听取汇报并进行了质询,随后围绕学科中心建设方向、项目可行性等方面提出专业指导意见,最终确定 6 项固定类项目与 13 项自主遴选类项目通过立项评审。立项论证会前,王强所长还向学科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对学科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王强所长向学科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合影
2025-06-12
-
华南植物园联合海南大学完成三种药用甘草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助力甘草的遗传育种
甘草,被誉为“国老”,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它就被列为上品,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常说它能“调和诸药”,在众多经典方剂中,甘草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和事佬”,既能缓和药物峻猛之性,让药效发挥得更加平稳持久,又能协调不同药材间的作用,使整个药方达到“君臣佐使”的完美平衡。除了在中医药领域大放异彩,甘草在现代医药、食品等行业也有着广泛应用。其根和根茎蕴含的甘草酸、类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使其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丰富的药理功效,是众多药品、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在食品行业,甘草独特的甜味使其成为天然的甜味剂和风味改良剂,被添加到饮料、糖果中。在甘草属众多物种里,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是药用甘草的主要来源。然而,以往对它们的研究多停留在形态、遗传和化学差异的表面,全基因组层面的遗传差异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瑛团队联合海南大学夏志强团队构建了三种药用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25Mb、447Mb和423Mb。通过全基因组比对分析,发现三者存在共线性关系和结构变异,其中存在/缺失变异(PAV)基因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途径,为解析三种甘草中的共有和差异活性成分的合成和调控提供了基因资源。基于获得的结构变异,联合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分析,构建了甘草酸的调控网络,并验证了GibHLH9、GibHLH53和GibHLH174为促进甘草酸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同时,分析了甘草查尔酮A(LCA)和光果甘草定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并验证了GiOMT17在LCA生物合成中的催化功能。物种特有基因的形成和基因表达差异,解释了特征类黄酮在三种药用甘草中的差异积累。相关研究成果以“Comparative genomics of three medicinal Glycyrrhiza species unveiled novel candidat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important bioactive compounds”为题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助理研究员李玉萍、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夏成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罗鸣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海南大学的夏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李勇青和王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70223图1. 三种药用甘草的基因组共线性和结构变异图谱图2. 三种甘草中甘草查尔酮A(LCA)和光甘草定合成的关键基因分析
2025-06-19
-
广州健康院开发新型鸡尾酒水凝胶促进人源功能性中间神经元再生用于脑损伤治疗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巫林平研究员和潘光锦研究员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题为“A cocktail hydrogel promoting the functional interneurons regeneration of 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for brain injury therapy”的研究论文。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巫林平研究员和潘光锦研究员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题为 "A cocktail hydrogel promoting the functional interneurons regeneration of 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for brain injury therap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材料微纳结构调控与组织微环境模拟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了一种富含神经调控因子的鸡尾酒水凝胶,并阐明其在介导人源神经前体细胞(hNPCs)向皮层中间神经元分化及突触连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同时该水凝胶可以促进体内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的重建,修复受损的脑组织。本研究为脑皮层损伤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策略。hNPCs在脑损伤治疗中常面临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分化谱系不明确以及功能整合效率低下等瓶颈。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通过优化水凝胶关键组分浓度与交联条件,精确调控水凝胶的微纳结构特性(如孔径分布、力学性能和降解速率),构建出一种具有脑组织仿生性的三维支架水凝胶系统。该系统能够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ECM)的生化与力学环境,显著提升hNPCs的黏附、生存及谱系特异性分化能力。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RNA-seq)与狂犬病毒逆向追踪技术(rabies virus–based monosynaptic tracing),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该多因子鸡尾酒水凝胶可显著增强谷氨酸能(glutamatergic)神经元亚型的分化效率,并促进其构建功能性突触连接。该过程主要源于该凝胶所构建的仿生微纳结构与生物活性微环境协同作用,在模拟脑组织特征的同时提供持续性神经诱导信号,从而高效驱动hNPCs向功能性中间神经元转变。此外,研究团队发现该多因子鸡尾酒水凝胶可在脑损伤区域有效募集宿主内皮细胞并诱导其与移植细胞之间建立宿主细胞-外源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协同重建具备灌注能力和代谢支持功能的NVU微结构。该结构的形成显著改善了损伤局部的免疫与代谢微环境,进一步促进hNPCs的存活和向皮层中间神经元谱系转化,进而重塑受损的脑组织结构并伴随神经传导功能的部分恢复,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受损动物的运动协调表现。广州健康院巫林平研究员和潘光锦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张迪博士和副研究员陈珺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以及香港创新科技基金等经费的支持。论文链接 图1 构建多因子鸡尾酒水凝胶促进皮层中间神经元再生、突触连接及NVU微环境重塑
2025-06-18
-
南海海洋所 | 海洋链霉菌吲哚生物碱和多环内酰胺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海洋链霉菌来源吲哚生物碱类和多环内酰胺类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分别以“Genome mining reveals a carboxyl O-methyltransferase gatekeeping the biosynthetic divergence of tryptophan dimers”和“Deciphering the biosynthetic logic for C14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of polycyclic tetramate macrolactams”为题发表在化学领域权威期刊Organic Letter(有机化学通讯)和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并均被选为封面文章。海洋微生物在适应高盐、高压、黑暗、低温(或局部高温)、寡营养等严酷的生存环境压力下,进化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生理生化特征或特殊的代谢途径,因此可产生化学结构复杂或生物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对这些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其结构改造和绿色生物制造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细菌来源色氨酸二聚体(TDs)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中midostaurin (商品名Rydapt®)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白血病。研究团队前期从深海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marincola SCSIO 03032中发现了3类具有细胞毒活性的TDs (包括SPMs、LNMs和IDMs),克隆鉴定了参与TDs的生物合成基因簇(spm),证实spm为非典型基因簇,即在基因簇外存在游离的生物合成基因。近期,研究团队成功从菌株SCSIO 03032基因组中鉴定了一个游离在spm基因簇外的甲基转移酶SpmM1,从其突变株中分离获得了5个新颖的色氨酸二聚体IDMs,通过生化表征确定SpmM1负责催化LNMs中吡咯环侧链羧基的氧甲基化,进一步结合喂养实验证实SpmM1通过甲基化反应控制SPMs和IDMs生物合成途径的分化,且羧甲基为SPMs形成的特异识别位点。以上结果为鉴定其它游离在基因簇外的后修饰酶提供了研究思路。副研究员马亮和博士刘智文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长生为通讯作者。图1 色氨酸二聚体生物合成途径中游离甲基转移酶SpmM1的功能研究多环内酰胺类天然产物(PoTeMs)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和良好的生物活性,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和生物农药的重要资源。PoTeMs的化学合成步骤多、收率低,但生物合成却非常简洁和保守,可通过途径改造实现不同类型PoTeMs的绿色定制生产。遗憾的是,目前仍缺少高效、干净的底盘宿主应用于PoTeMs基因簇的异源表达,且尚不清楚数量最多的5/5型和5/5/6型PoTeMs结构中C14位氧化修饰差异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大片段敲除改造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ZJ306,构建了专属生产PoTeMs多烯前体的干净底盘细胞306A,为实现PoTeMs生物合成基因“即插即用”和药源PoTeMs的结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团队进一步通过在底盘细胞306A中的组合生物合成比较研究表征了南海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falvogriseus SCSIO 40032中沉默PoTeMs基因簇fla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喂养和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黄素环化酶FlaB1在催化C6–C13环化的同时引入羟化和环氧化修饰,体外实验进一步确定P450酶FlaD及其同源酶FtdF、SSHG_05717负责将5/5/6型PoTeMs中的C14位羟基转化为酮基,同时催化后续的C12位羟化。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成功揭示了5/5型和5/5/6型PoTeMs中C14位迭代氧化修饰的生物合成逻辑。2022级博士研究生蒋鹏为本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长生与副研究员张丽萍为共同通讯作者。图2 PoTeMs异源表达底盘细胞306A构建及C14位迭代氧化机制解析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等资助。论文信息:1、Liang Ma,# Zhiwen Liu,# Wenjun Zhang,Yiguang Zhu,Liping Zhang,Weiliang Xiong,Xiao-Nian Li,Xinpeng Tian,Changsheng Zhang.* Genome mining reveals a carboxyl O-methyltransferase gatekeeping the biosynthetic divergence of tryptophan dimers. Organic Letters,2025,27 (23):5936-5941. 2、Peng Jiang,Hongbo Jin,Wenjun Zhang,Wei Tang,Xiaodong Jiang,Yiguang Zhu,Ying Wang,Liping Zhang,* and Changsheng Zhang.* Deciphering the biosynthetic logic for C14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of polycyclic tetramate macrolactam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2025,43 (5):483-490.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orglett.5c01012 https://doi.org/10.1002/cjoc.202400982
2025-06-16
-
广州地化所李建平、陈华勇等-GCA:高温高压实验揭示岩浆铝饱和指数如何主导斑岩铜矿Au/Cu与Mo/Cu比值的分异
斑岩铜矿是全球重要的Cu,Au和Mo金属来源,该类矿床通常被划分为Cu-Au型与Cu-Mo型两大类。两者皆与中-酸性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但其金属组合的分异机制(如Au/Cu与Mo/Cu比值差异)长期存在争议。当前主流观点认为,Au/Cu与Mo/Cu等金属比值的差异可能与构造背景、岩浆成分和演化以及岩浆侵位深度等多个因素的作用有关。已有统计研究显示,成矿岩浆的铝饱和指数(ASI,Aluminum Saturation Index)可能是影响斑岩Cu-Au与Cu-Mo矿床分异的重要岩浆地球化学参数之一,然而目前仍缺乏对其控制机理的系统研究。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华勇研究员团队开展了系统的高温高压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重建了上地壳岩浆房内流体出溶并萃取Cu、Au、Mo的过程,评估了岩浆ASI、流体氯度及流体HCl含量对金属配分行为的影响,揭示了控制Cu-Au与Cu-Mo型矿床金属比值的关键机制。核心研究结果:(1)岩浆铝饱和指数对矿体Au/Cu与Mo/Cu比值的分异具有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富碱准铝质岩浆(ASI~1.0)有利于出溶富Au流体,形成高Au/Cu比值矿体(Au/Cu~0.8–0.9 × 10⁻⁴),与Grasberg等典型斑岩Cu-Au矿床相当。ASI升高至>1.2后,流体萃取Au能力显著下降,形成贫Au矿体。相比之下,Mo对ASI呈“双峰型”响应,ASI~1.0和>1.2时均有利于形成高Mo/Cu比值流体,形成富Mo矿体(Mo/Cu~0.015),接近El Teniente等典型斑岩Cu-Mo矿床水平。(2)流体初始氯度(盐度)与岩浆初始H2O含量的作用较为次要 对比分析显示,在相近的岩浆ASI条件下,流体初始氯度和岩浆初始H₂O含量变化对金属比值影响相对较弱,这进一步显示岩浆ASI作为控制矿体金属比值的首要因素。(3)斑岩型Cu-Mo与Cu-Au矿床所需岩浆房体积差异显著 基于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研究团队进一步估算了形成典型斑岩Cu-Au(Grasberg)与Cu-Mo(El Teniente)矿床所需的岩浆房体积。结果表明,富Mo矿床的形成依赖于更大规模的岩浆系统,指示其成矿过程中金属的出溶效率较低或富集过程更为缓慢,因此对岩浆系统的持续供给能力具有更高要求。图1. 不同弧岩浆ASI值与矿床金属组合的对应关系,以及斑岩Cu-Au与Cu-Mo矿床所需岩浆条件差异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揭示了岩浆ASI对Cu、Au和Mo在岩浆-热液体系中配分行为的协同调控作用,厘清了Cu-Au与Cu-Mo型矿床分异的关键机制。该成果为多金属斑岩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视角,并为区域找矿与岩浆成矿潜力评估提供了关键实验依据。 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地球化学领域权威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第一作者为李建平博士(现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通讯作者为陈华勇研究员,加拿大麦吉尔大学A.E. Williams-Jones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丁兴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蒋子琪博士为主要合作者。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Jianping Li (李建平), A.E. Williams-Jones,Xing Ding(丁兴),Ziqi Jiang(蒋子琪),Huayong Chen*(陈华勇),(2025). The role of the melt aluminum saturation index in controlling gold and molybdenum proportions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5002686
2025-06-16
-
南海海洋所 | 研究揭示砗磲代谢转变与肌肉重塑的能量补偿策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实验室(LMB)喻子牛研究员团队在珊瑚礁生物砗磲白化适应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Metabolic Shifts and Muscle Remodeling as Pro-Survival and Energ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Photosymbiotic Giant Clams after Bleaching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图1)。副研究员毛帆为论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肖述、香港大学博士党欣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张扬为通讯作者。全球海洋持续变暖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首要威胁,同珊瑚一样,依赖光合共生的砗磲也难以幸免于白化危机。研究团队以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模型,模拟未来海洋升温场景,成功诱导了砗磲白化现象。通过整合组织生理学与多维组学分析,系统阐明了砗磲在应对白化的独特“能量补偿”策略:面对由于白化-共生藻“断供”导致的能量枯竭,砗磲激活了体内的"能量感应开关"(AMPK通路),减少能量消耗;并启动"肌肉降解信号"(FoxO-atrogin通路),驱动共生组织中的"肌肉萎缩"和蛋白降解,为氨基酸代谢提供了原料。这种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到氨基酸的代谢转变,以及胶原蛋白丰富的肌肉纤维的降解和重塑是其存活的关键(图2)。此外,研究还发现,部分砗磲在经历了白化后仍具有胶原性肌纤维的再生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生理韧性。研究成果不但揭示了珊瑚礁生物独特的白化适应性,也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相关论文信息:Mao F,Xiao S,Dang X,Cui G,Gaitán-Espitia JD,Thiyagarajan V,Vidal-Dupiol J,Yi W,Jin X,Yu Z,Zhang Y*. Metabolic Shifts and Muscle Remodeling as Pro-Survival and Energ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Photosymbiotic Giant Clams after Bleaching. Environ Sci Technol. 2025 Jun 3;59(21):10239-10252.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c00474图1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封面论文图2 砗磲pro-survival能量补偿模式图
2025-06-13
-
-
南海海洋所 | 研究揭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年秋季南海台风频发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王鑫研究院团队在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年秋季南海热带气旋频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博士潘丽霞为论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陈洁鹏和研究员王鑫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研究员詹海刚、复旦大学教授周文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仲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王鑫研究院团队在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年秋季南海热带气旋频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上。博士潘丽霞为论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陈洁鹏和研究员王鑫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研究员詹海刚、复旦大学教授周文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仲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作为全球海气耦合最强年际信号之一,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更易形成持续多年事件,且对大尺度环境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是:拉尼娜事件的不同演变过程,特别是其前期所处的ENSO位相(厄尔尼诺、拉尼娜或中性),是否会影响热带气旋的生成?为解答这一问题,王鑫研究员团队系统研究了基于前期不同ENSO状态演变出的三种拉尼娜类型(循环型拉尼娜 - cyclic La Niña、多年型拉尼娜 - multiyear La Niña、偶发型拉尼娜 - episodic La Niña)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循环型拉尼娜”事件期间,南海每年生成的热带气旋数量高达“多年型”和“偶发型”拉尼娜事件的约2.6倍,同时导致整个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总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年均达13.5个(其他类型约为11-12个)(图1)。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型拉尼娜”事件秋季,中层大气相对湿度显著增加,为热带气旋频发提供了关键水汽条件。这一湿度增加与印度洋异常增强的西风水汽输送密切相关。该异常水汽输送与南海地区的气旋式环流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水汽辐合,进一步促进了南海热带气旋的生成(图2)。数值试验证实,秋季菲律宾以东海区的暖海温异常是驱动上述印度洋水汽西向输送及南海气旋式环流的关键因素。此外,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温对前期厄尔尼诺事件的滞后响应,有助于维持菲律宾以东海域的反气旋式环流,导致该区域暖海温异常持续至夏季。这种独特的环流场配置是“循环型拉尼娜”区别于其他类型拉尼娜事件、并创造有利于秋季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环境的核心机制。此项研究深入阐释了“循环型拉尼娜”事件影响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物理过程,为理解ENSO复杂演变与区域极端天气灾害的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研究成果对未来热带气旋活动预测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南海所自主部署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信息:Pan,L.,Chen,J.,Wang,X.,Zhan,H.,Zhou,W.,& Chan,J. C. L. (2025). More autumn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El Niño to La Niña transition. 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8(1).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612-025-00947-8图1(a)所有拉尼娜、(b)循环型拉尼娜、(c)多年型拉尼娜和(d)偶发型拉尼娜事件在发展年秋季(9-11月)热带气旋生成位置(黑点)和潜在生成指数(GPI,填色)的空间合成分布。白色斜线区域表示GPI异常通过95%显著性水平检验。(e)西北太平洋(a-d紫色矩形框)和南海(a-d绿色矩形框)热带气旋个数在不同类型拉尼娜事件的合成。*表示热带气旋个数通过90%显著性水平检验。图2三种拉尼娜事件(左列:循环型拉尼娜 - cyclic La Niña;中列:多年型拉尼娜 - multiyear La Niña;右列:偶发型拉尼娜 - episodic La Niña)在秋季发展阶段的合成距平分布:(a–c)海平面气压至700 hPa垂直积分水汽通量(矢量,单位:kg m-1s-1)及其散度(填色,单位:10-6kg m-2 s-1)。(d–f)沿赤道至23°N平均的纬向-垂直剖面:相对湿度(填色,单位:%)、纬向辐散风(矢量,单位:m/s)和垂直速度(矢量,单位:10-2 Pa s-1)。(g–i)海表温度异常(填色,单位:°C)和850 hPa风场距平(矢量,单位:m/s)。白色圆点和黑色矢量表示通过95%显著性水平检验。
2025-06-12
-
华南植物园召开“十四五”规划总结和“十五五”规划编制科研相关工作推进会
6月10日,华南植物园召开“十四五”规划总结和“十五五”规划编制科研相关工作推进会。园领导闫俊华、叶清、杨子银、严枫,研究中心、重大任务团队及“十四五”规划主攻方向、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负责人,园“十四五”期间自主部署青年人才项目负责人,科技外事处和综合办公室相关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园副主任杨子银主持。杨子银副主任首先对中国科学院关于研究所“十四五”规划总结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作了详细介绍,重点指出“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须紧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科技强国建设“五个强大”,紧紧围绕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两条主线,聚焦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随后,与会人员就华南植物园“十四五”规划的三个主攻方向、五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的成果凝练,与“十五五”规划相关的国家重大需求、学科前沿、科研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园领导在讲话中指出,“十四五”规划总结要加强对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取得成果的整合与归纳,体现代表性成果的原创性和关键性,同时深入分析自身优势特色和差距不足,准确把握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前沿发展态势,以及科研范式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奠定基础;“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在“十四五”已有进展基础上,结合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任务,明确科技制高点,提出主攻方向,统筹谋划各类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成果产出,同时前瞻部署前沿方向与未来技术,培育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就“十四五”规划总结和“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工作分工和时间节点作了部署安排。园主任闫俊华作会议总结,他强调,“十五五”规划将为华南植物园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抓手,各部门须协同做好“十五五”规划高质量编制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任务圆满完成。会议现场
2025-06-12
-
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A类)“低碳能源金属矿产(锂、稀土、钴、镍、铜)找矿增储与高效提取”项目二“稀土资源增储与绿色高效开采”中期验收筹备会在广州顺利召开
2025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低碳能源金属矿产找矿增储与高效提取项目二稀土资源增储与绿色高效开采在广州召开中期验收筹备会。2025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A类)“低碳能源金属矿产(锂、稀土、钴、镍、铜)找矿增储与高效提取”项目二“稀土资源增储与绿色高效开采”在广州召开中期验收筹备会。专项首席顾问/指导组组长胡瑞忠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王强所长、副所长/项目技术线负责人朱建喜、专项总工程师陈伟研究员及指导组专家、课题负责人、骨干成员等80余人参会。会议首先由王强所长致欢迎辞,随后朱建喜研究员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和阶段性进展。项目所设5个课题和下属20个子任务负责人依次针对课题/子任务总体情况、研究内容及目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阶段进展及亮点成果、经费档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系统性汇报。指导组专家对各课题/子任务进行了评议,认为课题/子任务总体进展符合预期,同时针对课题/子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最后,专项总工程师陈伟研究员作会议总结,强调课题及子任务间需强化协作联动,对标院标准要求,加速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确保圆满完成既定任务目标。
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