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王鑫研究员等人,在厄尔尼诺(El Nino)多样性对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影响上取得新进展,成果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并入选Eos Editor's Highlights。
北赤道流分叉点(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影响着西太平洋大尺度海洋环流,如黑潮(Kuroshio Current),棉兰老流(Mindanao Current)以及印度洋与太平洋间的印尼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进而影响着全球海洋以及气候系统。
研究人员利用海洋同化资料以及约化重力模式,分析了Canonical El Nino、Central Pacific-I (CP-I) El Nino和 Central Pacific-II (CP-II) El Nino发展年秋季,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响应变化和机制。研究发现Canonical El Nino与CP-II El Nino发展年秋季,受风应力遥强迫的影响,分叉点位置北移;而在CP-I El Nino发展年秋季,在菲律宾东部存在显著的风应力旋度负异常,在局地引起海表高度正异常,与CP-I El Nino遥强迫造成的影响相抵消,使得分叉点位置没有明显变化。该研究较细致的描述了北赤道流分叉点对El Nino多样性的响应,有助于理解El Nino多样性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项目,以及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JC015733
秋季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示意图。绿色圆点为气候态;红色四边形为Canonical El Nino,蓝色三角形为CP-I El Nino,灰色五边形为CP-II El Nino。箭头分别代表了北赤道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黑潮(Kuroshio Current)和棉兰老流(Mindanal Current)。填色为年平均海表高度。(b)Canonical El Nino(红)、CP-I El Nino(灰)以及CP-II El Nino(蓝)期间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变化。(0)和(1)分别表示El Nino发展年和衰退年。黑点表示超过95%置信水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