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2年度海洋地球物理科学考察实验研究海上作业任务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3-08-23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8月18日,随着“实验6”号科考船顺利返回广州新洲码头,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2年度海洋地球物理科学考察实验研究海上作业任务圆满完成。本航次满员60人,包括科考人员25人,来自国内八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包括南海海洋所、海洋所、半导体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方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实验6”号船队及实验部工作人员共35人参加。

  航次历时45天,航程超6000海里,本航次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开展了大型三维海洋地震实验以及海洋地球物理综合探测,主要任务包括被动源海底地震仪和浮潜式海洋地震仪实验,二维主动源海底地震实验,多道反射地震实验,主动源和被动源海底电磁探测,以及沉积取样、电视抓斗、物理海洋站位测量等,航次顺利完成所有计划任务,且部分任务超额完成。共投放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26个以及浮潜式海洋地震仪2个,投放主动源OBS 35个站位并成功回收31个,投放海底大地电磁仪共34个站位并成功回收30个。开展1条480 km主动源OBS测线,1条400 km多道反射地震探测测线,2条天然源海底电磁测线,1条近海底拖曳式可控源电磁探测以及1条600 km光纤拖缆实验。此外,执行重力柱取样2个站位,CTD全水深取样2个站位,电视抓斗观测海底站位4个,XCTD站位9个,XBT站位61个。此外,航次还创新性的利用电视抓斗成功回收一个未成功释放的海底电磁仪。

  据悉,此次航次聚焦西南次海盆残留洋中脊的洋壳、岩石圈地幔、软流圈、地幔转换带以及圈层界面精细结构和物理性质,攻关残留洋中脊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其浅部构造岩浆响应机制,揭示洋脊活动、地幔柱以及俯冲过程对岩石圈-软流圈动力学的影响,对南海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实测数据进行了采集,为南海西南次海盆由浅层到深部的精细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和坚实的观测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