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农民日报】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帮扶如何共赢?

发布时间:2024-11-23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村,远处的小山峰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植被,一派山清水秀。山间的洼地种满了牧草,足有一人多高。环江毛南绿峯种养基地里,圈舍中的肉牛正欢快地吃着饲料。“把牧草和粉碎的玉米、黄豆拌在一起制成饲料,不但成本低,还能提高牛肉的品质。”基地负责人谭成语说。

谁能想到,早在20多年前,波川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上随处可见裸露的基岩,半山腰上薄薄的土层都被农民种上了玉米。波川村所在的位置是喀斯特地区最典型的一种地质形态——峰丛洼地,基岩裸露正是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倾向的外在表现。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地形集中连片区,生态系统脆弱,曾经是贫困多发区。“很多国家对喀斯特地区的开发少,而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们对生态系统的介入较多。将绿色生态帮扶与特色产业帮扶结合,让保护与开发协同,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为喀斯特地区产业帮扶提供关键技术、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的基本遵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喀斯特站站长王克林说。

自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承担环江县的脱贫攻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已满30周年。科研人员就退化生态系统人为调控、生态高值功能植物定向培育、有机物资源利用、退化土壤肥力提升、生态衍生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长期观测研究,先后培育出替代型草食畜牧业、特色经济林果、中草药等帮扶产业,有效带动了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农民增收致富。

破解人地矛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谭成语算了一笔账,种植饲草一年可以割6茬,每亩地产量达3万多斤,可养1.5头牛,每头牛挣3000多元绰绰有余。若管护得当,每年每亩地可以给农民带来4000—5000元的收入。谭成语养殖的牛每年出栏200多头,带动周边的老百姓销售肉牛1800余头。他有多家门店,具备稳定的销售渠道。

记者走进饲草地里,经过多年的养护,土地已逐渐变成黑色,这是土壤中营养成分逐渐丰富的表现。“我们采用保护性牧草种植以及豆科植物引种,提升土壤中碳、氮养分,发展牛、猪等草食畜牧业,让牧草过腹还田。”王克林抓起地面上一层薄薄的苔藓说:“种植牧草不需要翻耕土壤,苔藓类植物可以形成一层‘生物结皮’,有效涵养水分。”

下南乡古周村是科研工作者最早开展工作的村庄之一。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副站长曾馥平回忆,最初,一部分村民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出去后,人与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达到较为和谐的状态,在进行土豆、辣椒、枣树等多种尝试后,种草养牛模式脱颖而出。

曾馥平说:“喀斯特地区降雨不均,季节性干旱严重、洼地内涝频发。一到雨季,洪水能把楼房一层淹没。玉米等粮食作物最多能在水里泡三四天,过去农民时常会面临绝收的困境。饲草泡在水中可以存活一周,甚至地面植株死亡后,根系仍然保有生命力。”

目前,环江县发展林下种草11万亩、养殖肉牛10万头。“在村里的广西南大门合作社带动下,我每年要养13~14批蚕,每批养一张到一张半蚕种,每张蚕可出230~240斤鲜茧,平均一亩桑树地的收入可达1万元,我的年收入有10多万元。”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村民韦介勤介绍。

种桑养蚕是环江县另一大兼具生态修复、富民增收的帮扶产业。目前,环江县桑葚园面积达20.2万亩,年产鲜茧4万吨,全县有4.91万户农户种桑养蚕,其中脱贫户6234户,农民养蚕收入达22亿元。

延链、补链、强链,从“绿化”迈向“绿富”

如何将绿色帮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首先,要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环江县委常委、挂职副县长何寻阳表示,当下,种草养牛的生产方式仍较为粗放,农民收入易受牛肉价格波动的影响。下一步,环江县将延长产业链,把牛粪加工成有机肥,同时预备引入红蚯蚓,生产高端有机肥和保健品。

“1000头牛一年生产6000吨牛粪,产出3000吨蚯蚓粪,加工成高端生物有机肥,能收入300万元。将这一模式推广到中小养殖户,可有效拓宽增收空间。环江县还引入屠宰工厂,针对肉牛不同部位进行分类销售,打造高端食品。”何寻阳说,“我们从云南引进利用桑树枝种植蘑菇的技术,探索用桑树枝制作畜禽饲料,以及将秸秆、菌渣、蚕沙、猪粪、鸡粪混合制作有机肥还田,发展循环农业。”

环江木论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贴着地面生长的小草,低矮的灌木,树根深深扎进石缝中的乔木,盘旋在树木上的藤蔓……层次丰富的植物,构成厚重的森林景观。科研团队的大型固定监测样地就位于丛林深处。

“我们从顶级生态系统中找寻生态恢复的答案。”王克林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让荒山变绿,但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提高农民发展产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下一步要探索‘绿富’之路,筛选适合环江县的高值物种和产业模式。”从保护区和其他地区引种的植物,如走马胎、珍珠伞、地枫皮、板蓝根等林下中草药,金丝楠木、红豆杉、小叶罗汉松等珍稀名贵植物,已经走进喀斯特站的试验场地,并初步构建了示范基地。

原载于《农民日报》2024年11月23日 第7版:富民乡村产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