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在中科院与广东省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签署活动上,与会领导合影。
(本版图片由中科院广州分院提供)
■本报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孙金龙 马学涛
2019年,是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十周年。
十年来,院省合作行稳致远,在科技创新发展上频亮新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一园(明珠科学园)一廊(深圳一东莞一广州一佛山科技创新走廊)一网络(科技服务网络)一体系(国家大科学装置体系)”科技创新生态,探索出一套符合广东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为广东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科技支撑。
在10月27日北京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排名第一,这是自2017年以来,广东省连续第3年居首。在区域创新能力5个评价维度中,广东省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3个维度全国领先。
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指出,自2009年院省启动全面战略合作以来,双方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布局、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与创业孵化平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可喜进展和显著成效。他表示,中科院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紧抓实办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指示,与广东省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广东省历任领导都对院省双方合作给予高度评价。2018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中科院长期以来对广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充分肯定自2009年广东省与中科院启动全面战略合作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希望双方以此次省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省院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贡献。
谋定而动 共谱篇章
2009年1月22日,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共同推动下,中科院与广东省在广州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院省全面战略合作的序幕。协议签订当天成立了合作领导小组并举行第一次会议,审议了《中国科学院 广东省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运筹帷幄,谋定而动。在此之前,1997年,中科院与广东省联合印发了《关于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的通知》。2001年,中科院与广东省签署《关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协议书》。在全面战略合作的定位上,《规划纲要》着眼于推动院省合作从以往的技术和项目层面的合作,上升为技术与成果、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的转移转化;从单项的、短期的合作,上升为系统、全面的战略合作;从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合作扩展到覆盖广东各地市的全面合作,在广东共建国家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广东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2008年11月,在时任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的指导下,中科院院地合作局(现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会同中科院广州分院开展先期调研,孙殿义、黄宁生等18位专家组成产业科技需求调研组,深入广东10个城市50余家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家进行座谈、交流,获取了大量的产业科技需求信息,并撰写完成了《广东省产业科技需求调研报告》。
2010年9月,在广东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由陈勇等专家完成的《广东省重点产业战略装备发展规划2010—2020》总报告和五大领域的专题报告顺利通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大懋、林浩然、曾恒一等9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的系列报告思路清晰、针对性强,具有前瞻性,是广东省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补充,对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为广东省未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院省双方做好顶层设计,按照“需求牵引、规划先行、平台依托、项目带动、人才集聚”的原则,以共建国家科技创新新高地作为共同目标。十年来,院省双方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关于共建创新型广东的合作协议》《共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意向协议》《“十三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等一系列重大院地合作协议,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和成果落地广东。
科技资源、创新人才相对匮乏,是广东省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表示,中科院与广东省的紧密型合作,促进了“国家队”优秀人才和科研资源汇集广东,为推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目前,中科院在粤院属单位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海洋开发、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在广东的科研布局日臻完善。
以中科院在粤分支机构、非法人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础,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加快构建覆盖广东全省的科技产业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通过共建一批新的技术研发平台、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果转移转化集中园区,完善孵化基金体系,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育成”的完整链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提供支撑。
目前,中科院相关单位在粤合作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4家,共同设立科技产业基金8支,总规模28.15亿元,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成立产业创新联盟48个。
科学力量 引领发展
2018年8月23日,由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中国散裂中子源这项“国之重器”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截至2019年11月,CSNS已完成课题127个(来自大学75个,研究院所52个,其中香港地区及国外15个),数据质量获得用户高度认可。
科学力量的崛起,正是东莞参与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担当。如今,东莞市正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规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打造世界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必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打造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颠覆者”的重任。2014年6月,院省联合成立“中科院与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经院省双方共同努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8年11月,院省签署《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提出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争取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目前共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建成2个(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在建6个(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广州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装置),启动预研5个(东莞南方光源、极端海洋环境综合科考系统等)。广东已成为国内“十二五”以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建设较多的省份之一,成为提升广东省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去年4月27日至28日,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到广东省调研大科学装置建设情况时指出,大科学装置是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对于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建设不是目标,关键是要利用好装置,产出更多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他表示,目前在广东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数量已居全国前列。
2012年3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北京宣布:通过设在广东省深圳的大科学装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在精确测量θ13值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成功,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实验物理成就。
江门中微子实验位于江门市开平附近埋深700米的地下实验室内。“如果说大亚湾实验测到的θ13是起步的话,那么正在建设的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很有希望确定中微子的质量顺序,从而实现跨越。”王贻芳说,该项目团队由来自17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77个高校与科研院所、60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
大科学项目的引领,大科研平台的支撑,形成了广东建设科技新高地战略布局。总体看,中科院在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实现体系化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条件已成熟,并开始在广东前沿基础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11月,院省共同编制完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争取向国家申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凯风自南 于斯为盛
2018年11月8日,白春礼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共同签署了《关于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的备忘录》。据悉,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已获批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成立,这是香港回归以来中央首个批准的内地机构在港设立分支机构。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表示,中科院一直非常重视与香港特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并与香港特区签署合作协议。目前,双方已明确分别依托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建设“再生医学与健康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并先期入驻香港科学园。
为提升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水平,中科院不断加强在粤研究机构的建设和部署。目前,中科院相关单位在粤合作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4家,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300多个,已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由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2002年共建的华南植物园项目,开启了“大手笔”院地共建大型科研机构的先河,路甬祥认为,华南植物园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园之一。如今,华南植物园已发展为集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知识传播、资源利用于一体的高水平国立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是由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三方共建,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化学生物学、感染与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装备研制等研发的科研机构,于2006年3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是中科院第一个与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发机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由中科院与深圳市于2006年共同建设,香港中文大学参与建设。该院13年来已建成9个研究平台、累计孵化企业总计759家,持股企业超过227家,估值过亿的达28家,与企业共建100个联合实验室,成为深圳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佼佼者。
由中科院与广州市于2005年共同建设的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院三所一中心”的架构,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科院平台型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科院创新集群建设园区之一。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是由中科院与东莞市共建的大数据、云计算研发机构。该中心汇聚了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内的8家研究所人才、技术和设施,拥有国内首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目前,该中心正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超算等核心产品,为数字经济服务、为大科学装置提供大数据处理服务,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
院省合作以来,大批中科院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入粤,构建了院省合作人才会聚的通道。至2018年底,中科院广州分院系统在粤8家研究所职工总数4483人,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44个,研发规模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落地广东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2016—2018年),新增科研项目4501项,总经费额64.21亿元;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含课题)204项,经费额8.7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0项,经费额6.40亿元;中科院项目495项,经费额17.27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12月,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广州分院系统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分别因在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技术、《中国植物志》编研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而榜上有名。
此外,广州能源所自主研制的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成功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2018年在陕西蓝田发现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将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年代向前推进了约50万年。
佛山模式 创新样本
2017年9月6日,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环保高分子饰面材料行业首家上市的企业。“我们有今天的发展,非常感谢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佛山育成中心)的牵线搭桥。”该公司董事长吴启超表示,企业牵手中科院等单位后,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的研发费用,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2009年7月,中科院与佛山市签订《共建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协议》,正式启动中科院与佛山市全面合作。2012年,双方又签约合作共建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合作的长久化和制度化,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十年来,在佛山市委、市政府和各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佛山育成中心引进中科院创新团队110个,引进高端科技人员超900人,促成中科院62家院所直接与佛山500多家企业展开合作,辐射影响企业近3000家,服务20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如今,院市双方开展项目合作1340项,获得国家、中科院、省、市、区各级立项超过500项;育成(孵化)企业100家,形成新产品超过1000项,近百个合作项目已实现规模产业化,带动产值超500亿元。
2015年6月,时任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到佛山视察院市合作工作时表示,佛山是中科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面旗帜。2019年3月,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在佛山育成中心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对佛山育成中心在推动佛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作为佛山市院市合作的重要平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建立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成果—产品—平台—产业化”的发展转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把成立55年来建的第一个分所放在佛山,是因为佛山政策灵活、创新思维活跃、市场发达、民营经济资本丰富、产业基础雄厚。”2013年,时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如是说。
毕利军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所长、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是一位走出实验室来创业的女科学家。为了把临床实验成果进一步产业转化,2012年底,毕利军带着技术和团队从北京来到佛山。谈及与佛山的缘分,毕利军称正是得益于佛山育成中心的牵线。7年来,毕利军团队研制出国际上首张结核杆菌蛋白质组芯片、世界首创细菌超声分散计数仪等“高精尖”产品。
中科院与佛山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的成功合作,被业内誉为“佛山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创新驱动和自下而上的产业需求驱动,打通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要道,所形成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2018年入选为《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发布的中国样本——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典案例。
中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昌群于2009年来到佛山,担任佛山市政府副秘书长和佛山育成中心主任、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他扎根佛山十年,全力推进院地合作。李昌群表示,“佛山模式”着力培育新兴产业,致力于为科学家寻需求、为企业家寻技术、为广大公众提供优质的产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以制造业立市的改革先锋城市佛山,正在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今年10月,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在佛山高新区开展专题调研时强调,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佛山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中科院与佛山市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佛山育成中心正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引进高端产业化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抓手,相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双区驱动” 逐梦高地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8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新一轮创新大潮中,广东迎来“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
去年8月,白春礼在中科院广州分院调研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广州分院及分院系统各单位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为契机,紧密围绕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重点聚焦区域战略定位和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中科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全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到全院一盘棋、一体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在支持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方面,广东启动建设的三批次10家广东省实验室中,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深度参与了6家,包括再生医学与健康(广州生物院等)、材料科学与技术(高能所/物理所等)、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长光所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南海所等)、化学与精细化工(广州化学等)、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近物所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省实验室已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200余个,汇聚8家香港科研机构、40余位港澳科学家参与建设。
在共建高水平研究机构方面,中科院紧紧围绕广东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在粤部署新增了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干细胞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广州分部)、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研究中心、中科院核心植物园特色研究所、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部等“四类机构”。在广东省公布首批建设的8家高水平研究院中,以中科院力量为主建设的达7家,包括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州)、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广东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等。
在共建科教融合园区方面,2018年1月,中科院大学与广州市签署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同年11月,中科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并于2019年10月获批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规划,正式开始筹建。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项目正式启动。
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中科院必须实事求是、科学谋划、量力而行、言出必果。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深化粤港澳合作,始终紧扣科技创新国际化方向,充分发挥大湾区高度市场化优势,认真对照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时间节点和任务内容来推进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科院将秉持“高站位谋划、高效能参与、高质量供给”的原则,充分利用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及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条件,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抓手,统筹创新资源向重点地区集聚,推动重大产出向核心领域富集,引领国际合作向高端前沿发展,全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梦想照亮前方,奋斗正当其时。新一轮院省合作将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机构、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群、世界一流的科技型企业、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世界一流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切实开展深度合作,助推广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引擎,助力广东早日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