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克林研究员的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研究员到该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主题为“岩溶系统关键带过程与碳循环”“全球岩溶动力系统与资源环境效应”两个学术报告。
王克林主持会议。全所近40名青年科研骨干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亚热带生态所所长助理陈洪松研究员等陪同曹建华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简要介绍了研究所近5年来取得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曹建华在报告中指出,全球喀斯特分布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15%、却提供了全球约25%人口饮用水,然而全球范围内喀斯特关键带研究与对比工作还很欠缺。全球岩溶地区关键带不但水文地质结构清晰,资源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岩溶生态脆弱,导致地下水埋深大利用困难;人类活动导致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突变(隧道等交通工程)或地下水污染(如农业活动),且含水层具不均一性,一旦污染很难恢复;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在现代碳循环中活跃,其碳汇效应可能是全球“遗失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岩溶系统关键带过程与碳循环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化岩溶地质碳汇过程及影响机制的认识,为提出人为干预、增加岩溶碳汇技术途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随后,曹建华进一步介绍了与岩溶关键带研究密切相关的、由岩溶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推动实施的“全球岩溶动力系统与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从建立全球岩溶生态环境监测网、创新资源勘探开发和环境治理技术体系、应对岩溶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建立岩溶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球岩溶信息社会共享服务支撑岩溶区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五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他强调,该计划旨在建立全球岩溶环境监测网络,攻克岩溶关键带科学难题,编制“一带一路”岩溶地区和重点岩溶区专题图件,为人类利用岩溶资源、保护岩溶生态提供科学方案和公共服务。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岩溶分布、类型特征、岩溶监测网点建设思路和未来合作,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次学术交流,拓宽了从事喀斯特研究科技人员的视野和思路,为亚热带生态所喀斯特区物质循环、地球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生态水文、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