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环江站举办水文过程与土壤侵蚀研究前沿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0-10-19 作者:连晋姣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10月14日至16日,为加强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学院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喀斯特关键带结构-过程-功能综合观测研究平台”创建水平,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召开了水文过程与土壤侵蚀研究前沿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雷廷武教授、华中农业大学蔡崇法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教授、广西大学李勇教授和莫崇勋教授、中山大学陈建耀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飞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姜光辉研究员等做报告。会议由亚热带生态所副所长陈洪松研究员主持。

  雷廷武介绍了测定饱和土壤坡面水流流速的方法,并指出饱和坡面水流流速较非饱和坡面大52~88%。蔡崇法教授强调要厘清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基础概念,分析了水土保持的国家需求、研究现状以及未来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余新晓介绍了华北土石山区生态水文试验观测系统,以及优先流、蒸散解析和水分运移过程与利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李勇介绍了道路侵蚀、河岸侵蚀、坡面沟蚀等多种侵蚀类型及其面源污染。莫崇勋指出校正后的IMERG降水数据可以用于岩溶区小流域短期洪水模拟和长期径流模拟。姜光辉介绍了桂北岩溶区的地质和水环境特点,并根据关键水文过程构建了水环境监测网。陈建耀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华南滨海小流域水与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王飞研究员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沙和盐碱地治理研究中采用的新思路、新方法。

  陈洪松简要介绍了研究所基本情况,概述了环江站建站背景、基础设施、近期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重要研究成果以及在石漠化治理和科技扶贫方面的社会影响,重点介绍了喀斯特峰丛洼地水文-侵蚀过程及植物水分利用机制。随后,围绕关键带平台建设,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介绍了木连小流域水文地质调查、物探结果解译、钻孔介质类型划分等方面的成果;亚热带生态所付智勇副研究员以及博士生张君、王发、刘文娜等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环江站在水土过程、生态水文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石漠化治理和科技扶贫方面取得的成效与社会影响;希望科研人员充分应用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做好关键带水文过程及其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并为研究生们提供了针对性的研究建议和解答了相关问题。

  会议期间,部分专家还参观了环江站木连综合研究区小流域水文监测系统、关键带平台、二元三维水土过程监测场,以及古周生态重建示范区和肯褔异地移民安置示范区,高度赞赏了环江站科技人员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次会议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正在实施的“喀斯特关键带结构-过程-功能综合观测研究平台”,而且加深了对喀斯特关键带水文-植被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认识,为今后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师生,现场人数50余人。此外,本次会议还在腾讯会议进行了直播,实时在线人数最高达220余人。现场和线上参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并对本次会议给予高度评价。

学术报告现场

专家讨论

与会人员合影

参观建设中的喀斯特关键带科技设施研究平台

调研古周生态重建示范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