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27日,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交流成果。此次年会以“山地与国家未来:山地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4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60多位代表参加了现场会议,并全程同步开启线上会议。会议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克林研究员主持并致欢迎辞,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和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主任委员邓伟教授依次为开幕式致辞。
张国友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对山地分会2021年学术会议的如期召开表示祝贺,对山地分会活跃的学术交流工作有计划推进表示赞赏,并指出这次会议的主题和举办地具有特殊意义,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回顾党的建立与发展历史,强调关注山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支撑作用,根据新时代中国科协对学会工作的要求,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高质量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指出要通过学术交流,汇集科学家智慧,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库作用。
会议重点围绕“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恢复过程与调控”,“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功能提升”和“山区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绿色发展”三个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应组委会的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作了题为“人地耦合系统研究的进展和前沿”的特邀报告,报告系统阐释了人地耦合系统研究的进展和国际前沿,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该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丁永建研究员作了题为“冰冻圈加速变化及其影响”的特邀报告,报告基于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明确阐述了冰冻圈加速变化引发的一些突变事实,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和人类应该如何适应;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氮素利用策略的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与土壤碳库稳定性”的特邀报告,报告基于青藏高原的系列草地研究工作,深刻阐释了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受氮素限制的机理,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的协调作用驱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国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山地科学随想”的特邀报告,报告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山区气候变化的现状、当前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强调要关注横断山的综合研究;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陈宁生研究员作了题为“如何治住泥石流”的特邀报告,报告以泥石流治理研究中的真实案例,阐述了泥石流防治的科学原理和实际应用成果;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陈洪松研究员作了题为“喀斯特关键带水文过程与植物水分利用”的特邀报告,报告阐释了坡面、流域水文-侵蚀过程和植物水分来源与适应机制。
在大会学术报告环节,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张信宝研究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李世杰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吴艳宏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李忠武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孙建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戴尔阜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熊东红研究员、南宁师范大学胡宝清教授、中科院地化所白晓永研究员、云南师范大学角媛梅教授、贵州师范大学赵宇鸾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项文化教授、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站王世金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伦澈教授、中山大学董春雨副教授和亚热带生态所岳跃民研究员等十六位专家针对关键带与水土流失、我国南方丘陵山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与农耕文明发展、山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梯田效益与问题、高原草地管理、山区土地系统与生态权衡、山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山地冰雪旅游等内容作了大会学术报告。
在24日山地分会举办的研究生论坛上,来自于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亚热带生态所以及广州地理所等十几所大学与科研院所的二十多位研究生做了学术交流。现场专家对报告进行了现场点评,并评选出5名优秀研究生学术报告。在会议闭幕式上,山地分会主任委员邓伟教授宣读了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名单,知名科学家张信宝为获优研究生颁发证书。
26日至27日,会议还组织了部分与会代表到中科院长沙农业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和山地原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学考察。
此次会议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对基于人地耦合的科学研究前瞻性思路、科学框架,进一步开展山地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将有力地促进和提升地理学对人地和谐共处、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承办,湖南省生态学会、湖南省地理学会、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协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