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西北大学的刘建妮教授应广州健康院之邀,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悠悠沧海桑田,浩浩生命长歌”的科普讲座。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陈捷凯主持,旨在深入探讨古生物的演化及其对现代生命科学的意义。
讲座中,刘教授通过三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奇虾宝宝不是吃素的”、“抚仙湖虫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之谜”、“云南虫的脊椎动物身份之争”,逐步揭开了古生物的神秘面纱。这些故事丰富了现场参会人员对生物演化历史的理解,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刘教授首先介绍了奇虾幼体化石的全面分析结果。奇虾宝宝展现出了捕食、视觉、颈部灵活性和游泳速度等方面的适应性特征,特别是其超强的消化能力和完美的平衡能力,从形态学角度证实了“虎父无犬子”的生物学现象,即强大的遗传特征在幼年时期就已经显现。接着,刘教授对抚仙湖虫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她指出,抚仙湖虫的“脑子”在形态上与现代节肢动物存在显著差异,且其位置不稳定。通过实验埋藏学,刘教授的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抚仙湖虫所谓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可能是由肠道内源细菌形成的微生物膜。这一发现为理解古代生物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线索。最后,刘教授对云南虫是否属于脊椎动物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她从七个不同的争议点出发,反驳了云南虫是脊椎动物的观点。尽管这些故事尚未结束,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但刘教授的报告已为生物学领域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在刘教授的报告中,古生物学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索的领域,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改写我们对生命历史的认识。随着对奇虾宝宝、抚仙湖虫和云南虫等古生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地球生命的过去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期待科学家们在未来的探索中,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古生物世界的惊喜。
刘建妮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不仅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也促进了与会者对古生物学和生命演化的深入思考。在场的多位研究员及同学就报告中感兴趣的内容与刘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