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

2025年植物标本采集与鉴定精品培训班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scbg 来源:华南植物园

8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联合主办、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协办的“2025年植物标本采集与鉴定精品培训班”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圆满结业。本次培训历时10天,吸引了381名学员报名,录取了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自然保护地、科研院所、海关及林业执法系统等63家单位共72名学员全程参与。培训班通过线下教学、野外实操和理论课线上前置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专题授课、学术讲座、分组研讨、实操竞赛、标本鉴定和野外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


开班仪式:多方聚力共促生态保护

8月17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海口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党委书记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朱仕荣、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宋希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党委委员吴挺兵等领导出席并致辞。与会专家强调,植物标本采集与鉴定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需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效率,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课程亮点:科技赋能探索生物多样性

培训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阶段。88日,线上课程在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首发,课程涵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罗毅波研究员《物种和品种在保育和产业中的应用:以兰科植物为例》、首都师范大学顾垒副教授《传粉需要怎样的保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曾佑派工程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及其辨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徐洲锋工程师和罗世孝研究员《使用生命网格(BioGrid)进行生物多样性记录、管理和鉴定》等内容,累计超5000人次参与学习。

816日转为线下培训阶段,学员深入吊罗山热带雨林,在华东师范大学朱瑞良教授、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大学任明迅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李波研究员、上海辰山植物园严岳鸿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李榕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叶华谷研究员等17位导师指导下,系统学习了《苔藓植物的分类和分布》《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植物标本采集与压制》《植物标本的意义:以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为例》《唇形科的分类与系统》《海南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分类》等专题课程,并通过分组实操掌握了标本采集、压制及智能数据录入技术。

培训班通过“生命网格(BioGrid)”APP进行实时数据录入与物种识别,极大提升了培训的科技含量与实践效能。学员通过该APP完成野外植物识别、数据采集及专家对接,实现了从传统方法到数字化技术的跨越。吊罗山片区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以其丰富的山地雨林资源为学员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场地。学员们分组考察不同路线,记录物种信息,并参与植物调查、标本制作等任务,累计记录植物数据5146条,识别物种896种,采集标本300余号。其中,卵叶石笔木,时隔七十余年再次被采到,为吊罗山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增添了宝贵资料。

在结业考核中,学员需在90分钟内在指定的野外线路完成35种植物搜寻与识别,并利用生命网格BioGrid提交记录。专家组同一时间在主会场,通过移动端设备查看后台数据,认真评审学员考核情况,最终确认全体学员成绩均达标。其中,六名学员因表现优异获奖:来自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陈向荣获得学员考核一等奖,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刘华和戴玉映获得二等奖,来自东莞植物园的邹婉霞、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汪志培、安徽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园林局甘钊慈获得三等奖。


结业典礼:成果汇智启航绿色未来

8月20日,结业典礼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举行。主办方为考核优秀的学员颁发荣誉证书,并对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本次培训不仅强化了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执法监管工作注入了新的科技动力。

作为国内首个面向全国自然保护地、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海关、公安、文博、自然教育、环境监测等部门专业人员,系统讲授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项目,本届培训班继续得到中国科学院人事局的资助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植物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融合发展。

未来,该培训项目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培养更多具备实战能力的青年人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植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培训班合影

理论讲座

标本压制实操

野外实践

为获奖学员颁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