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处

中科院广州分院喜获 “讲科学 秀科普”大赛多项大奖

发布时间:2020-07-17 来源:科技合作处 马学涛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多获总决赛第一名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寇璇获总决赛第三名和最佳形象奖

总决赛评委组组长谭耀文教授为单项奖获奖选手颁奖

  出席活动领导、中科院广州分院获奖选手和指导老师为科普点赞

 

  716-17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广州科普联盟承办的2020年广州地区“讲科学,秀科普”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经过组织预赛和参加广州越秀、天河、南沙区选拔,中科院广州分院系统单位共有11位选手参加决赛。经过激烈角逐,中科院广州分院系统单位选手获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同时获得“最佳形象奖”、“最佳口才奖”和“最具网络人气奖”。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多、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寇璇分获总决赛第一名和第三名,两人还同时获得“广州市十佳科普使者”荣誉称号。 

  参赛选手科学素质高 

  在大赛舞台上,中科院广州分院11位选手围绕地球化学、生物医药、防疫抗疫、清洁能源等科学研究领域,巧妙应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生动有趣地讲解科学知识。从《向石头要石油》《地球里面有什么》《海上雄“鹰”》《神秘的氙气》,到《全氟化合物》《玛雅文明的神秘之色》……短短几分钟的讲解,选手们让一个个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现场评委无不拍手称赞。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寇璇以《风道骨》为题讲解神秘的氙气,氙气在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的研究中有着重大意义。天然气水合物是中科院广州能源所重点研究方向,近两年来相关研究内容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庄官政从玛雅文明中神秘的颜料“玛雅蓝”入手,深入解析玛雅文明在科技上的发展成就,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玛雅蓝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通俗的解释了为什么玛雅蓝的颜色鲜艳并能够长久保存,并提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服务。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刘世洋、梁天分别讲解了《全氟化合物——你身边的“隐形杀手”》《向石头要石油》。以上两个报告均来自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内容,该实验室主要在深层油气资源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风险管控原理、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等四个主要方向开展研究,为国家能源安全供给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科普志愿者参与度高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本次推荐了2名科普志愿者参赛,分别讲解了疫情期间意外走红的病变植物——菰米,战疫网红中草药——黄芪与藿香。科普志愿者任多是一名警察,自2019年加入华南植物科普志愿讲解组后,她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到华南植物园为游客讲解植物知识,并在讲解中加入她所擅长的古诗词,将植物知识与植物文化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讲解风格,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粉丝。科普志愿者陈敏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退休后不忘初心,发挥余热,2018年成为华南植物园首批科普志愿讲解者之一,在社会的大讲堂上继续传道授业,不遗余力地传播科学知识。华南植物园自2018年起成立志愿者团队,两年来从近千名报名者中通过筛选面试,同时为志愿者们提供了各种专业的培训20多批次,累计培训达800多小时,培养了213名优秀的志愿者,为公众提供科普导赏上千场次,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科学普及,我们在行动 

  作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中科院广州分院坚决落实党中央和中科院党组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决策部署,出台了科学普及指导文件,明确管理部门和管理岗位,保证科普工作专项经费,多措并举支持系统单位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广州分院联系中科院在广东、湖南、海南三地共10家中科院直属单位。目前建有科普及教育场馆与基地10余个,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科普科研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等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6个。1997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广东省科协率先共建“广东省植物学科学普及基地”,开创了全国科普基地建设的先河,先后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科研科普基地”等30多个各类科普基地,带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普基地,拥有530的科普展示厅,4500平米的科普广场,以及上万平米的实验室科普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地热能、能源材料与储能、节能环保以及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等新能源知识。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地学与资源科普基地,是广东省唯一的一家以普及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保护知识为主的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十佳科普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及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207月成为中国地质学会首批合作共建地学研学科普基地。 

  据介绍,中科院广州分院将深入推进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推动建设一批科学传播基地,推动开展系列科普品牌活动,围绕重大创新成果和科研进展,开发系列科普产品,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