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4日,由南海海洋所牵头承担的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和“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库构建”年度进展暨中期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项目专家组陈宜瑜院士、张偲院士、孙松研究员、郭俊研究员、黄鼎成研究员、吕颂辉教授和王安利教授,项目主管部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李加洪、处长王祎,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研究员娄治平等出席。南海海洋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詹文欢致欢迎词,副所长张长生主持会议。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旨在系统抢救、收集和电子化整编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南海及其附属岛礁开展海洋科学考察取得的科学数据和史料,以期全面系统掌握南海及其诸岛的资源、环境及变动状况,为南海资源开发与安全保障提供科学支撑。首席科学家龙丽娟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中期总体执行情况,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的实施进展。专家组听取了汇报并就数据标准化、汇交、共享、安全等提出意见建议。专家组组长陈宜瑜充分肯定了项目中期取得的成果,强调应继续做好重点项目、重点航次的资料收集整编工作,要做到整编数据时间空间覆盖范围一体化和多要素叠加展示。截至目前项目已整编1950年以来的南海科考项目337个,收集数据集实体444个,建成南海科考综合数据库和“数字南海”共享平台,部分数据已经向全国涉海单位开放,实现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服务的良性机制。
“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库构建”旨在摸清我国红树林生物资源和重要种类基因资源家底,为国家红树林研究、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友绍研究员汇报了项目中期进展概况,7个课题负责人分别详细地汇报了课题执行进展。项目共完成133个调查断面,发现40种红树植物(包含1个新种和1个记录种),共鉴定了273种底栖生物,获得了2910条红树植物DNA条形码数据,生物物种数已超过300种,完成了近40年5个时期的中国红树林空间分布数据集。基本厘清了我国现存红树林物种名录、分布状况、群落结构特征,成功构建红树植物DNA条形码库等。项目研究进展情况获得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另外,专家们还就外来物种生态安全、资料汇交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