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迎来一场聚焦海洋科学与气候前沿的学术盛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院士,以“海洋非CO2温室气体源汇特征与气候变化”为主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科学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专题科普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海洋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系统的"隐形杠杆"作用,并呼吁青少年们立志投身海洋科技创新。
张偲院士从地球5亿年气候演化史切入,指出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氟化气体(F-gas)等非CO₂温室气体的释放与物种大灭绝事件高度关联,至少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与大规模甲烷释放有关。他特别以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为例:当时海洋甲烷大规模释放导致全球均温飙升至29℃(目前15度),造成96%的海洋生物灭绝。这一历史警示与当前气候危机形成强烈呼应。
研究显示,在百年时间尺度下的全球变暖潜势(GWP100),甲烷是CO₂的27-30倍,氧化亚氮达265-298倍,氟化气体更超千倍。报告揭示了海洋温室气体的双重角色:既是气候威胁的放大器,也是治理突破的关键点。数据显示,海洋非CO₂气体贡献了全球12-15%的温室效应增量,但其调控成本仅为陆地系统的1/3。张偲院士提出构建"海上防火墙"战略:通过监测深海冷泉渗漏、优化近海养殖模式、研发微生物固氮减排等技术,可在实现1.5℃温控目标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控制这些气体,相当于在 1.5℃温控战役中建立了“海上防火墙”。
院士特别提到团队在南海的实践:通过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深海载人驻守型海底实验室与陆基保真模拟设施相融合的国际领先研究装置来解析海底冷泉微生物群落代谢机制,开发出甲烷原位转化技术;利用红树林-海草床蓝碳系统协同效应,提升滨海湿地N₂O吸收效率。这些成果已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修复工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于2025年1月27日向联合国提交了“海洋十年”冷泉大科学计划提案,相关经验可为全球海洋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报告尾声,院士寄语学子:"破解海洋温室气体之谜、冷泉生态之谜,需要新一代科研人突破学科边界。期待你们在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辅助观测等领域开疆拓土,把论文写在辽阔海疆上。"这番话引发全场热烈共鸣,多名学生就深海探测技术、蓝碳经济模式等问题与院士展开深度互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