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苷是传统中药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神经性及心血管疾病方面效果显著。近年来,淫羊藿苷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药用价值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然而,淫羊藿苷的水溶性差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功能食品及医药领域的应用,解决该问题对推进淫羊藿苷在产业上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果蔬保鲜与加工团队利用豆奶为荷载材料,构建富含淫羊藿苷的豆奶纳米复合体系,增加了淫羊藿苷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并结合超声改性和超高压处理,提高了豆奶-淫羊藿苷纳米复合物的稳定性。以上研究表明蛋白基纳米复合物可能是解决淫羊藿苷较低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策略之一。
然而,以上方法仍存在一些缺陷,如使用有机溶剂,且纳米复合物荷载容量低。在后续的研究中,该团队通过限制性胰蛋白酶解技术获得了具有较高免疫活性及较好界面活性和荷载能力的核桃蛋白水解物,并且通过简便环保的pH驱动方法构建核桃蛋白水解物-淫羊藿苷纳米粒子。在该体系中,淫羊藿苷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了80倍和30倍,并进一步研究了该纳米体系可能的形成机制。然而,由于蛋白质自身的理化性质,该纳米粒子的盐离子、贮存及在低pH值稳定性较差。因此,研究团队通过添加仙草多糖对纳米粒表面进行涂层,构建三元纳米复合物,提高了纳米粒子的稳定性,进一步拓展其在产业中的应用范围(图1)。
该研究为异戊烯基类黄酮的稳态化研究提供了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食品领域知名期刊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超声化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和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食品和农业科学杂志》)上。华南植物园的博士研究生王金萍为第一作者,华南植物园杨宝研究员和温玲蓉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ultsonch.2022.106230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4.137913
https://doi.org/10.26599/FSHW.2022.9250083
https://doi.org/10.1002/jsfa.13666
图. 核桃蛋白水解物-淫羊藿苷纳米粒子(WPHI)的复合作用及其三元纳米复合物(MCP-WPHI)的稳定性分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