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洁研究员团队和林强研究员团队在珊瑚繁殖策略的遗传演化规律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分布动态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brooding reproduction and climate-driven dynamics of Pocillopora damicornis in the Anthropocene”为题,于2025年3月1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研究员李洁、副研究员刘雅莉和研究员张志新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李洁、院士张偲和研究员林强为共同通讯作者。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造礁石珊瑚种群的恢复与维持是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珊瑚繁殖策略是种群恢复和长期存续的关键。据此,本研究聚焦了典型珊瑚物种繁殖模式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特征。研究团队率先对孵幼型鹿角杯形珊瑚基因组开展系统分析,并通过与其他八种石珊瑚的比较基因组解析,发现鹿角杯形珊瑚参与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存在显著扩张和快速进化现象,并受到强烈正选择信号,暗示这些基因可能在其孵幼型繁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开展了珊瑚的温度受控实验,基于转录组等分析发现高温胁迫可通过调控激素分泌和免疫反应,对鹿角杯形珊瑚的繁殖效能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研究团队基于物种基因组PSMC分析,重构了分布在印-太海域的四种排卵型和两种孵幼型石珊瑚的有效种群历史演化规律;同时,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s)分析,明确了六种排卵型和六种孵幼型石珊瑚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动态分布规律,其中,结果表明鹿角杯形珊瑚的分布范围将显著收缩。
团队前期通过共生细菌分离培养、基因组和代谢物分析,证实鹿角杯形珊瑚宿主与共生细菌之间的营养互作(mSystems,2022);并且,发现共生丙酸杆菌可减轻鹿角杯形珊瑚热白化(Environmental Microbiome,2023)。本研究通过学科交叉,为深度解析珊瑚繁殖策略演化模式与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Jie Li#*,Yali Liu#,Zhixin Zhang#,Yu Chen,Jian Zhang,Haiyan Yu,Yingyi Zhang,Cong Liu,Zhuang Shao,David G. Bourne,Meng Qu,Si Zhang*,Qiang Lin*.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brooding reproduction and climate-driven dynamics of Pocillopora damicornis in the Anthropocene. 2025
文章链接: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27-024-2821-0
图1 鹿角杯形珊瑚繁殖模式演化的遗传调控特征及其气候变化下种群分布规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