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南海海洋所 |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俯冲板块上地幔蛇纹石化层特性获揭示

发布时间:2025-03-26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丘学林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德国GEOMAR-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利用万米级人工源地震剖面,成功获得了马里亚纳“挑战者深渊”俯冲板块上地幔顶部高度蛇纹石化层的横波速度和纵横波速比。该成果发表已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副研究员贺恩远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丘学林为通讯作者。

马里亚纳“挑战者深渊”作为全球最深的海沟,位于伊豆 - 小笠原 - 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最南段。该区域的俯冲板块具有古老年龄、陡峭俯冲角度以及强烈基底变形等特点,被视作端元型俯冲带。此前,研究团队曾搭乘“探索一号”TS03 航次,在马里亚纳俯冲带南段横穿“挑战者深渊”布设了一条 230 km 长的广角深地震测线 TS2017 - 2,并获得了该测线的纵波速度结构。研究发现太平洋俯冲板块上地幔顶部存在 4.0 - 6.5 km 厚的速度异常层,但由于纵波速度存在多解性,对该异常层的岩石物质属性一直未能明确。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对该批次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利用径向分量数据开展横波速度结构模拟和纵 / 横波速比分析,发现该上地幔层的纵 / 横波速比值超过 1.80,最高可达 1.95。经过与实验室岩石参数的对比分析,确定该速度异常层为高度蛇纹石化地幔层,其形成与蛇纹石化地幔橄榄岩的机械强度快速变化密切相关。此外,波速比剖面还显示,输入板块地壳和上地幔的纵 / 横波速比值向海沟方向呈增加趋势,但速度值却在减小,这表明了板块挠曲断裂和水化程度的增强。

研究结果表明“挑战者深渊”区域的输入板块经历了强烈的挠曲断裂、水化和地幔蛇纹石化过程。这对于认识典型端元“马里亚纳”型俯冲系统的俯冲过程和水-物质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专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He,E.,Qiu,X.,Li,Y.,Grevemeyer,I.,Xu,M.,Zhao,M.,et al. (2025). Strong serpentinization and hydration in the subducting plate of the southern mariana trench: Insights from Vp/Vs ratio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2,e2024GL113792.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3792

图1 马里亚纳俯冲带南段的地形特征及部分多道反射地震剖面

图2 沿TS2017-2测线输入板块的纵、横波速度结构、波速比剖面(图a-c)以及OBS02台站的径向分量地震剖面(图d)

图3 原位地震观测与实验室岩石测量值的对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