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亚热带生态所多项仪器设备功能与技术开发项目通过验收并获新资助

发布时间:2025-09-11 作者:公共技术中心 袁红朝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9月9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功能开发项目验收、广州区域中心自主创新项目的申报与开放课题验收的评审会议,邀请来自院内外的7位专家担任评委,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德添正高级工程师担任组长。广州健康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区域中心管委会主任孙飞、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叶清、亚热带生态所副所长谢永宏,区域中心5个成员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及项目承担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验收了中国科学院功能开发项目7项,广州区域中心开放课题5项,评审了广州区域中心自主创新项目6项。其中,亚热带生态所参与验收的项目共4项,包括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2项,分别为《基于液质联用仪畜禽小肽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和《应用于气相色谱仪的全自动气体稀释装置的研制》;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开放课题2项,分别为《细菌样品扫描电镜快速观察方法的建立》和《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碳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方法研究》。经评议,4个项目均符合验收标准,完成了预定技术指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亚热带生态所申报了广州区域中心自主创新项目1项-《基于MALDI-TOF MS 构建农业微生物指纹图谱库及其快速鉴定方法》,该项目为竞争性项目,共支持4项,经过专家评审,获得了区域中心自主创新项目的资助。 

《基于液质联用仪畜禽小肽数据库开发与应用》项目由许丽卫高级工程师主持,建立了畜禽小肽数据库,以及二肽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可以应用于畜禽生物样本中小肽的定性和定量鉴定,深入挖掘畜禽样本中二肽代谢物的存在形式和流转规律,为研究小肽在调节畜禽生产性能的生物学机制解析和营养策略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应用于气相色谱仪的全自动气体稀释装置的研制》项目由陈闻高级工程师主持,成功研制了一套用于气相色谱仪的全自动气体稀释装置。该装置实现了样品瓶抽真空、自动清洗以及气体样品稀释等流程的自动化控制,解放了人力,规范了样品前处理操作,提高了处理效率。配合气相色谱仪使用,有效提升了高浓度气体样品检测数据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可为研究所开展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及调控因素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细菌样品扫描电镜快速观察方法的建立》由李春勇高级工程师主持,建立了一种用于细菌样品扫描电镜观察的快速制样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制样流程所需时间从8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以内,显著提高了实验效率,可为研究所开展微生物微观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碳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方法研究》由贺珍工程师主持,建立了一次进样同步测定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等)含量及其碳/氢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前处理方法及GC-MS/-IRMS分析流程。方法实现了对目标有机酸的准确定量,所采用的液液萃取前处理方式操作简便、耗时短、重复性良好,可为研究所承担的酸化土壤治理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基于MALDI-TOF MS 构建农业微生物指纹图谱库及其快速鉴定方法》由张丽萍高级工程师主持,预期将建立一套适用于不同种属微生物的标准化前处理与检测方法;同时整合本所已有功能菌株及模式菌株,利用MALDI-TOF MS技术构建本土化的微生物指纹图谱自建库。项目完成后,将为所内科研人员提供高效的菌株鉴定服务,避免重复测序,节省科研成本与时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亚热带生态所公共技术中心在满足研究所科研需要的同时,积极发挥技术创新能力,针对研究所的科研需求,积极申报中国科学院及区域中心大型仪器功能开发和技术创新类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新项目的获批,有助于提升中心的支撑能力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服务水平为研究所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评审会议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