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林间院士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在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带取得新认识:北西段鲜水河断裂正把“地震能量”分流给八美—康定段的次级断裂,其中折多塘断裂西北段左旋走滑速率高达6.7 ± 1.4 mm/yr、正逐渐成为区域主要应变通道。成果“Normal Faults and Tectonic Model of 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 Within the Southern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Eastern Tibet”发表于国际期刊Tectonics,博士生张志文为论文第一作者,导师杨晓东为论文通讯作者。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最活跃的左旋走滑断裂之一,历史上曾发生多次7级以上强震。其八美—康定段顺时针旋转约25°,并分叉成数条次级断裂。研究团队利用卫星影像、厘米级无人机地形、10Be宇宙成因核素与光释光(OSL)测年,首次定量约束木格措南断裂和折多塘断裂西北段的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木格措南断裂分南北两支,合计年左旋走滑2.3毫米,垂直分量向北加大;折多塘断裂西北段年左旋走滑6.7毫米,向东南逐渐减弱,在折多山地区展示出高于其他分支的滑动速率,表明其正逐渐接替色拉哈断裂,成为区域主要能量通道。
研究认为,北西段鲜水河断裂与康定以南的磨西断裂在空间上呈左旋左阶排列,从而在八美—康定拐弯段形成“释放型阶区”,导致局部拉张环境。木格措湖(水深约30米,位于约600米深的构造洼地)以及沿着木格措南断裂、折多塘断裂观察到的8-10米高的断层陡坎正是这种拉张环境的直接证据。阶区内雅拉河断裂,色拉哈断裂,折多塘断裂,以及木格措南断裂呈现右阶排列格局。
该研究为评估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危险提供了新的定量依据,对认识大型走滑断裂的应变分配与次级断层成因具有普遍意义,对沿线城市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的抗震设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1 研究区断裂构造与地震分布

图2 木格措南断裂的地形地貌表现与位移估算

图3 鲜水河断裂带八美-康定段的InSAR地表形变观测与三维结构特征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海南省外国专家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Zhang,Z.,Ren,J.,Wang,S.,Yang,X.*,Bell,R. E.,Lv,Y.,Xu,Z.,& Xu,X.,2025. Normal Faults and Tectonic Model of 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 Within the Southern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Eastern Tibet. Tectonics,44,e2025TC008925.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5TC008925.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