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亚热带生态所 | 反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膳食选择驱动纤维动态利用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牛、羊等反刍家畜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牛羊肉和奶类,是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优质蛋白来源。牛羊生产面临着饲草料供需失衡和饲料效率低等瓶颈,严重阻碍了高质量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膳食纤维作为反刍动物的主要营养来源,其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然而,不同纤维类型在反刍动物消化道的动态利用过程尚不明晰,尤其是消化道微生物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仍缺乏系统研究。牛、羊等反刍家畜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牛羊肉和奶类,是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优质蛋白来源。牛羊生产面临着饲草料供需失衡和饲料效率低等瓶颈,严重阻碍了高质量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膳食纤维作为反刍动物的主要营养来源,其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然而,不同纤维类型在反刍动物消化道的动态利用过程尚不明晰,尤其是消化道微生物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仍缺乏系统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谭支良研究员团队针对提高纤维利用率的现实需求,基于微生物分解纤维的速率差异,以山羊为试验动物,构建了快速发酵型纤维(FF组,纤维素16.6%、半纤维素10.1%、果胶3.4%)和慢速发酵型纤维(SF组,纤维素22.8%、半纤维素13.7%、果胶1.3%)模型,构建了“纤维解聚→糖酵解→短链脂肪酸生成”级联代谢图谱。研究发现 SF组显著富集了瘤胃和盲肠中的纤维素降解菌Fibrobacter和Ruminococcus,而 FF组富集了果胶降解菌Prevotella,并通过提高果胶酶(PL1、GH28、CE8)的基因丰度提升动物生长性能。与此同时,慢速发酵型纤维可通过增强维生素B12 介导的瘤胃微生物纤维级联代谢提升生长羊纤维利用效率。相关成果以Dietary selection of distinct gastro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drives fiber utilization dynamics in goats为题发表于Microbiome(一区Top,IF=13.8)杂志上。此研究从全消化道的角度解析了哪些微生物、酶和途径参与了不同纤维组分利用的动态过程,可为靶向消化道微生物提升反刍动物纤维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联合资助,亚热带生态所毕业生张小丽为本论文第一作者,焦金真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链接山羊消化道微生物纤维代谢图谱
    2025-05-16
  • 深圳先进院 | 李汉杰团队提出并定义“小胶质细胞谱系”(Trends in Immunology)
    5月13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李汉杰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rends in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 “The Microglial Lineage: Present and Beyond”的论点文章。5月13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李汉杰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rends in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 “The Microglial Lineage: Present and Beyond”的论点文章。基于外周组织中存在具有小胶质细胞特征的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该文章提出使用“小胶质细胞谱系”这一术语,统一定义此类细胞和经典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谱系是指具有小胶质细胞分子表型特征,相同胚胎起源的组织驻留免疫细胞,但其组织分布和功能呈现多样性。中枢神经系统(CNS)小胶质细胞的发现小胶质细胞的发现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里程碑(图1A)。过去一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是大脑健康的“守护者”,在发育、稳态维持、免疫监视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以词源学角度,“microglia”(希腊语“micro-”意为“微小”)指代胞体较小的胶质细胞。广义的“胶质细胞”(希腊语“glue”,意为“胶水”)概念起源于19世纪中叶,反映早期学界将其视为神经系统的“粘合剂”。尽管“星形胶质细胞”一词于19世纪末被提出,但直到1919年,Pío del Río-Hortega才通过新型染色技术从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中区分出星形胶质细胞,明确定义了具有独特小胞体特征的小胶质细胞。后续研究将视网膜中具有类似形态和染色特征的细胞也归入此范畴。尽管Pío del Río-Hortega从未将小胶质细胞严格限定于CNS,但由于历史研究重点和技术限制,学术界长期认为小胶质细胞仅存在于CNS。外周类小胶质细胞的发现单细胞基因组学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揭示了细胞多样性,改变了生物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它能够以单细胞和转录组分辨率进行跨组织比较,重新定义对细胞亚群定义的理解,挑战了长期以来认为某些细胞具有严格组织特异性的观念。此外,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先进的计算生物学技术,和时间分辨率采样技术相结合,有望揭示人类和其它不常见物种中不同细胞类型的个体发育。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近期在人类及非啮齿类动物外周组织中发现,与CNS小胶质细胞具有相同转录组、表观遗传特征和相同卵黄囊起源的免疫细胞(图1A)。通过无偏性分析人类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多个器官/组织单细胞转录组数据,作者团队及其他研究者发现:在胎儿皮肤、睾丸、心脏及外周神经系统(PNS)中,存在一类具有小胶质细胞转录组特征(表达P2RY12、SALL1、TMEM119,不表达MRC1、DAB2、LYVE1)的免疫细胞群。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此类细胞为CD45lowMRC1-P2RY12+,与CNS小胶质细胞高度相似,而非其他组织定居巨噬细胞。稳态下,它们呈现典型分支状形态(胞体延伸出树突状结构)。时序性单细胞转录组联合原位免疫荧光染色表明,这些外周类小胶质细胞与其CNS对应物同步出现于神经管发育阶段,并可能起源于卵黄囊巨噬细胞祖细胞。表观遗传分析进一步显示,PNS类小胶质细胞与CNS小胶质细胞具有相同特征。综上,这些外周类小胶质细胞与CNS小胶质细胞共享转录组、蛋白标记、形态、表观遗传及胚胎起源(图1A)。小胶质细胞谱系:具有小胶质细胞分子表型与胚胎起源的组织驻留免疫细胞尽管Pío del Río-Hortega的早期研究聚焦于CNS,但其染色技术主要针对神经组织,限制了对外周区域的探索。后续啮齿类动物研究(小鼠和大鼠)强化了“小胶质细胞仅存于CNS”的观点。然而,近期单细胞基因组学研究在人类及非啮齿类外周组织中发现了与小胶质细胞具有相同分子特征及卵黄囊起源的细胞(Table 1)。这些发现挑战了传统认知,表明小胶质细胞谱系是一类分布广泛且具有器官特异性功能的独特免疫谱系(图1B)。文章提出使用“小胶质细胞谱系”统一指代CNS小胶质细胞及其外周同类细胞。该术语强调此类细胞共享小胶质分子表型与胚胎起源,代表一类广泛分布的定居免疫细胞(图1B)。这一命名方案符合现代细胞分类学原则,可避免术语混淆,并促进跨器官比较研究。1. 符合现代细胞分类学:传统细胞分类依赖有限标记物(如IBA1)和形态特征,而单细胞技术可基于分子与发育特征进行无偏分类。将组织定居巨噬细胞亚群纳入“小胶质细胞谱系”,体现了以发育关系和分子状态为核心的分类原则。2. 避免术语混淆:“类小胶质细胞”一词常被误用于iPSC衍生模型、单核细胞来源的CNS浸润细胞或仅表达部分小胶质相关基因(如TREM2、CX3CR1)的外周巨噬细胞。而通过多组学分析和跨组织比较鉴定的外周小胶质细胞谱系,在分子与发育层面与CNS小胶质细胞同源。将其归入“小胶质细胞谱系”可明确其生物学独特性。基于其与神经系统的关联,作者建议将PNS类小胶质细胞命名为“PNS小胶质细胞”。3. 促进跨器官比较:小胶质细胞谱系在CNS中调控突触修剪等神经功能的分子机制,可能在外周被“改造”用于调控神经嵴细胞分化或神经元成熟。统一命名有助于揭示该谱系在不同组织中的保守与特化功能。外周小胶质细胞谱系的功能意义外周小胶质细胞谱系在不同组织(包括胎儿皮肤、睾丸、心脏和周围神经系统)中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图1B)。它代表着一个多样化的驻留巨噬细胞群,这些巨噬细胞在不同器官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它们源于胚胎但又适应于不同的组织微环境。在胎儿皮肤中,小胶质细胞谱系分布于表皮,并与神经嵴细胞发生物理相互作用,促进神经嵴细胞分化为黑素细胞前体。在睾丸中,它们在发育和成年期聚集于睾丸的输出管和附睾管周围。在心脏中,它们在发育过程中主要定位于心脏的主动脉壁。它们在睾丸和心脏中的功能仍在研究中。在感觉神经节(例如背根神经节,DRG)和交感神经节(SG)内,PNS小胶质细胞将神经元胞体包裹在由卫星胶质细胞 (SGC) 形成的膜内,与神经元胞体形成直接的物理界面。这些相互作用通过调节神经元胞体增大和轴突生长,对神经元成熟至关重要。PNS小胶质细胞的缺失会损害神经元的兴奋性和躯体感觉。多样化的组织分布和功能凸显了小胶质细胞谱系细胞对其微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在组织发育和体内平衡中的关键作用(图1B)。未来研究展望为了全面了解小胶质细胞谱系,在未探索的组织、发育阶段和物种中鉴定新的亚群至关重要。跨物种比较研究至关重要,因为小鼠和大鼠中缺乏关键亚群(例如皮肤和PNS中的亚群)。通过对不同物种不同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存在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不仅可更好地理解小胶质细胞谱系的进化保守性和分化性,而且还可揭示进化和发育压力如何塑造小胶质细胞谱系在不同生态位中的可塑性。进一步阐明组织微环境如何塑造它们的表型和功能,将有助于阐明它们对不同组织体内平衡的贡献。由于CNS小胶质细胞参与不同的病理状况,而探索外周小胶质细胞谱系是否以及如何在男性不育、心血管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中发挥作用,值得未来关注。填补这些研究空白将加强小胶质细胞谱系的进化多样性、组织共同和特异适应性及其与人类疾病相关性的理解。本文提出“小胶质细胞谱系”这一术语,以整合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组织中具有相同小胶质细胞分子特征及发育起源的免疫细胞。这一分类方案旨在减少术语混淆、促进跨学科研究,并强调其进化连续性。但是最终该术语的适用性,需经科学界广泛讨论与共识确认。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科技计划,以及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科研计划等多个项目的支持。文章上线截图图1. 小胶质细胞谱系是指包含小胶质细胞转录组和相同发育的免疫细胞。(A) 时间轴展示了小胶质细胞谱系的发现历史。(B) 示意图展示了小胶质细胞谱系在人类中的发育起源、组织分布和功能。
    2025-05-16
  • 深圳先进院 | 靶向抑制FABP4可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疗法(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王言副研究员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陶惠人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FABP4 inhibition suppresses bone resorption and protects against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n ovariectomized mice”为题发文,首次报道证实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是驱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分子,靶向抑制FABP4可为PMOP治疗提供新方案。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王言副研究员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陶惠人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FABP4 inhibition suppresses bone resorption and protects against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n ovariectomized mice”为题发文,首次报道证实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是驱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分子,靶向抑制FABP4可为PMOP治疗提供新方案。研究背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严重威胁我国老年女性健康。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达32.1%,且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持续上升。现有治疗药物因存在严重副作用或疗效有限,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亟需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新型分子靶点。研究发现FABP4是FABP家族中主要在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表达的小分子蛋白,可介导游离脂肪酸的胞内转运与代谢调控,已被证实为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鉴于糖尿病和RA患者常并发骨质疏松,若证实FABP4可直接调控PMOP进程,则其异常表达可能构成上述疾病共患骨质疏松的分子基础,这将意义深远。本研究显示,临床PMOP患者血清中FABP4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卵巢切除小鼠模型中,FABP4在血清及骨髓腔内均高表达。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FABP4蛋白对BMSC的成骨分化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促进破骨前体细胞的分化与成熟。药效学研究表明,FABP4抑制剂BMS309403对破骨细胞分化的IC50为0.89 μM,与常用临床药物阿仑膦酸钠(IC50 = 0.44 μM)接近。机制上,FABP4可通过激活Ca2+-Calcineurin-NFATc1信号通路,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在卵巢切除小鼠中,口服BMS309403可显著抑制长骨和腰椎松质骨的骨质流失,并有效改善长骨的弹性模量和刚性。进一步通过骨靶向纳米粒子递送BMS309403治疗后,其抗骨质疏松效果与阿仑膦酸钠相当甚至更优,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应用前景该研究揭示了脂代谢与骨骼健康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对于理解代谢综合征、肥胖与骨质疏松共病机制有重大启示。未来有望据此开发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言副研究员、谢倩助理研究员以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陶惠人教授、吴太林医生为论文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为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重大科技专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的资助。图1:文章上线截图图2:研究示意图
    2025-05-16
  • 广州地化所吕少君、赵时真、张干等—NC:发现大气有机磷酸酯的二次生成新机制
    针对此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时真、博士后吕少君、博士生田乐乐等,基于在中国12个城市开展的系统外场观测实验,综合运用模型手段、分子标志物及二元羧酸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明晰了不同OPEs化合物的气-粒分配动力学特征。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干研究员团队在大气新污染物形成/转化机制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团队以典型新污染物—有机磷酸酯(OPEs)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气溶胶液相化学对OPEs形成/转化的影响机制,为以OPEs为代表的新型化学品污染管控提供了新的启示。5月14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化学品风险管控是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现行对大多数化学品的污染管控,主要针对其母体和一次排放源,而较少考虑其环境转化产物所可能带来的生态和健康风险。然而,一些低毒性的母体化合物或前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化学转化,产生高毒性的二次污染物。作为传统溴代阻燃剂的替代品,OPEs被大规模应用于电子、建材等领域,其全球产量高达100万吨。OPEs也是我国重点城市大气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污染物之一。大气中OPEs既可能来源于直接排放,也可能由其前体物—亚磷酸酯抗氧化剂(OPAs)转化生成。目前,对于我国城市大气中OPEs的来源途径、及其形成/转化机制的认识依然不足。针对此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时真、博士后吕少君、博士生田乐乐等,基于在中国12个城市开展的系统外场观测实验,综合运用模型手段、分子标志物及二元羧酸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明晰了不同OPEs化合物的气-粒分配动力学特征,揭示了大气颗粒物中“亲水性”OPEs的来源与二次生成途径。研究团队观察到,OPEs尤其是亲水性OPEs在细颗粒物中的含量远高于气相浓度,即存在部分OPEs在颗粒物上的“超富集”现象。他们发现,不同理化性质OPEs的气-粒分配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图1),Pankow分配模型模拟结果与疏水性OPEs分配系数较为一致,但远低估了亲水性OPEs的分配系数;同时,疏水性OPEs的气-粒分配行为对气溶胶有机物含量具有正响应,但亲水性OPEs的气-粒分配行为却对气溶胶液态水(ALW)含量具有正响应。基于亨利定律的相关分析也证实,疏水性OPEs主要分配到气溶胶有机相、亲水性OPEs主要分配到气溶胶液相。但这仍无法完全解释观测与模型模拟的差距。由此,他们提出了亲水性OPEs可能存在未知的大气化学机制,促使其在细颗粒物上发生二次生成的科学假设。图1. 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磷酸酯气-粒分配的模型模拟与观测结果团队进一步分析了亲水性OPEs与大气氧化剂、液相反应分子标志物间的关系,揭示出OPEs前体物(OPAs)在颗粒物中的液相氧化反应是驱动冬季亲水性OPEs二次生成的关键机制,其中,气溶胶中吸湿性无机盐、过渡金属可通过促进前体物和大气氧化剂的气-粒分配和氧化潜势,进而增强亲水性OPEs在颗粒物中的二次生成。在区域上,应用分子标志物和源解析模型,实现了我国典型城市颗粒态亲水性OPEs不同来源贡献的量化(图2),揭示OPEs的直接排放是夏季的主导来源(>80%),而二次生成的贡献在冬季显著增加(达25~50%)。综上,团队指出(图3),大气中的亲水性OPEs既可来源于OPEs的直接排放,也可由其前体物OPAs在颗粒物中经液相氧化而二次形成,且该机制在气溶胶液态水含量较高的冬季尤为显著。这一认识,首次强调了气溶胶液相过程在OPEs环境归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图2. 中国典型城市大气中颗粒态“亲水性”有机磷酸酯的来源解析图3. 气溶胶液相过程促进颗粒态“亲水性”有机磷酸酯生成机制示意图论文合作者、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杰出教授凯文•琼斯(Kevin Jones)表示,新型污染物或其前体物在释放到环境中后可能经历一系列反应,发生大气化学转化,导致形态转变甚或二次生成。这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有机污染物大气转化的认知,同时,也提示当前化学品风险评估过程中亟需全面认识和应对转化产物及二次污染问题。吕少君和田乐乐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赵时真和张干为共同通讯作者,彭平安院士、凯文•琼斯和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陈多宏为主要合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联合研究合作专项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资助。论文信息:Shaojun Lv(吕少君),LeLe Tian(田乐乐),Shizhen Zhao(赵时真),Kevin C. Jones,Duohong Chen(陈多宏),Guangcai Zhong(钟广财),Jun Li(李军),Buqing Xu(徐步青),Ping’an Peng (彭平安)and Gan Zhang(张干).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16(1):4463.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361-6
    2025-05-16
  • Nature Neuroscience | 深圳先进院揭示大脑中调控成瘾的“油门-刹车”重要机制
    北京时间5月12日下午17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朱英杰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他们发现,小鼠大脑中存在两条关键的多巴胺神经环路,能够调控毒品成瘾的发生发展,而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胜利体验能够重塑这两条神经通路,并降低小鼠的毒品成瘾行为。该研究为成瘾易感性的社会因素提供了新的机制解释和理论模型,并为成瘾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药物成瘾是全球性的健康难题,但为何有人更容易沉溺其中?又为何有人能“悬崖勒马”,克服成瘾?北京时间5月12日下午17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朱英杰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他们发现,小鼠大脑中存在两条关键的多巴胺神经环路,能够调控毒品成瘾的发生发展,而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胜利体验能够重塑这两条神经通路,并降低小鼠的毒品成瘾行为。该研究为成瘾易感性的社会因素提供了新的机制解释和理论模型,并为成瘾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该研究中,深圳先进院朱英杰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邓潇斐、副研究员徐薇和助理研究员柳昱彤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先进院为该研究的第一单位。发现与成瘾有关的“油门-刹车”通路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使用毒品人数持续增加,2021年全球有超过2.96亿人使用毒品,比10年前高出23%。药物成瘾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在成瘾易感性上存在差异。此前,来自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研究显示,社会等级是影响成瘾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巴胺系统可能参与其中。但其具体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将两只体型相近的雄性小鼠配对饲养,并使用“钻管实验”来衡量小鼠之间的社会等级。简单来说,就是把两只小鼠头对头放进一根细管中,在实验中,将对方推出管子的小鼠被定义为“高等级小鼠”,被推出去的小鼠则为“低等级小鼠”。接着,研究人员让这些小鼠进行甲基苯丙胺(冰毒)自身给药实验,测试小鼠的成瘾行为。结果发现,“低等级小鼠”迅速习得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行为,而“高等级小鼠”则很少主动摄入甲基苯丙胺。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是什么?研究人员采用多种神经科学技术发现,小鼠大脑中有两条重要的多巴胺能神经环路——“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通路,发挥了关键作用。多巴胺被称为“快乐递质”,其释放与奖赏、动机密切相关。连接中脑到伏隔核的“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就像“油门”,驱动对奖赏的渴求;而连接中脑与前额叶皮质的“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就像“刹车”,负责增强对厌恶刺激的觉察。研究者观察到,甲基苯丙胺在“高等级小鼠”的前额叶皮质释放的更高的多巴胺;而在伏隔核,“低等级小鼠”的多巴胺释放则更高。“用通俗的话来说,在‘低等级小鼠’中,中脑-边缘通路功能较强,而中脑-皮质通路则相对较弱,就如同强劲的‘油门’搭配松散的‘刹车’,使小鼠更容易对毒品产生渴求;相反,‘高等级小鼠’则呈现出轻踩‘油门’而用力‘刹车’的状态,从而增强了对毒品的抵抗力。”论文通讯作者朱英杰解释道。“胜利体验”,重塑大脑成瘾防线那么,调控“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这两条关键通路,是否能影响不同社会等级小鼠在觅药行为上的差异?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利用药理学和光遗传学手段,对这两条多巴胺环路进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降低“低等级小鼠”大脑中伏隔核区的多巴胺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其对甲基苯丙胺的摄入;而损毁“高等级小鼠”大脑中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纤维,则会增加其对甲基苯丙胺的摄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光遗传激活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不仅提高了小鼠在钻管实验社交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同时也显著抑制了后续的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行为。“有意思的是,在钻管实验中,我们让‘低等级小鼠’无法后退,只能逼迫‘高等级小鼠’退让。每天重复实验5次,几天之后,‘高等级小鼠’放弃了挣扎,很快就主动退让了,而‘低等级小鼠’则信心满满地获胜了。”朱英杰介绍。经过两周这样的行为学训练后,原本“低等级小鼠”体验了胜利经历后,觅药行为大大下降,原本“高等级小鼠”体验失败经历后,则倾向于形成高觅药行为。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两条多巴胺系统的重塑。这些结果提示,社会竞争中获得胜利的体验或许可以通过重塑多巴胺系统,来抑制甲基苯丙胺的觅药行为。当前,传统的药物成瘾或毒品成瘾的抑制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社会行为约束等。该研究为药物成瘾易感性的神经机制和社会因素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成瘾治疗的新手段和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借鉴。“例如,通过增强个体的社会成就感,或模拟成功体验,从神经机制层面‘加固刹车、削弱油门’,以降低成瘾风险。此外,该研究为未来开发非侵入性刺激疗法干预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朱英杰表示。文章上线截图图1:社会等级通过影响“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调控甲基苯丙胺成瘾行为;胜利经历能够重塑这两条通路并抑制觅药行为图2:朱英杰团队(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左一柳昱彤、左四邓潇斐、右三徐薇)
    2025-05-15
  • 骨缺损修复新方案! | 深圳先进院“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转化中心”)秦岭、赖毓霄团队历经15年研发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联合深圳先进院孵化企业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宣布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第三类植入器械注册审批,正式获准上市。这项创新成果填补了行业空白,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港方案”。5月1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转化中心”)秦岭、赖毓霄团队历经15年研发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联合深圳先进院孵化企业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宣布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第三类植入器械注册审批,正式获准上市。这项创新成果填补了行业空白,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港方案”。依托“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转化中心通过集成医学、生物学、材料学以及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利用低温3D打印方法开发出“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攻克了3D打印骨科器械的多项技术难点,成功实现了含镁骨修复材料的精准成型,并赋予材料特殊的仿生结构和适宜的强度。随着镁金属的加入,该材料不仅实现了与人体松质骨相近的力学强度,使其在手术操作中能够稳定应对冲击力,避免崩解或产生碎屑,还能在成骨早期提供稳定的力学支撑。同时,该材料能在6至9个月内完全降解并被人体充分吸收,避免了因材料残留引起的体内异物反应,降解过程中释放的镁离子能够参与新骨的形成和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加速骨缺损修复。原创成果从实验室迈向临床应用,需要经历漫长和严苛的验证过程。2010年,深圳先进院在与香港中文大学密切的合作基础上成立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系统开展骨科植入性功能材料的深入研究。2013年,深圳先进院孵化企业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开展转化工作,有序完成了产品工艺验证、注册检验、临床前生物安全性评价、动物试验以及多中心临床试验。在临床研究中,联合研发团队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八家国内大型研究型医院完成了176例骨缺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24周植骨融合率达98%以上,没有出现排异反应,展现出“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此外,这一材料在术中可剪切塑形,有利于适配复杂骨缺损形态。一直以来,骨缺损修复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重要难题。尽管传统的自体骨移植被视为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存在供区损伤、来源有限等局限;而传统的人工骨材料往往难以同时满足力学支撑、降解适配、骨诱导再生等多重需求。镁由于其优异的材料特性和生物活性,被誉为“革命性医用金属”,是理想的骨科修复材料,国内外众多科研团队和企业都给予重点关注。但截至目前,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公开数据获悉,尚未有镁相关的骨修复材料作为医疗器械而应用于临床。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副所长、转化中心执行主任赖毓霄研究员介绍:“‘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提供了一种安全且高效的骨修复解决方案,临床试验证实它成功克服了传统骨修复材料的诸多局限,显著提升了骨修复的成功率,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并发症,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未来,研究团队将积极拓展‘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的临床适应症,提高骨修复精度和效率,持续攻克复杂骨缺损和疑难骨病治疗难题,为创伤、骨肿瘤、骨坏死等骨科疾病的治疗、康复提供新技术、新策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转化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秦岭教授表示。获批上市截图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联合创新团队
    2025-05-15
  • ​广州能源研究所在城市车网互动(V2G)项目规划与投资决策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黄玉萍正高级工程师团队在面向城市级车网互动 (V2G, Vehicle-to-Grid ) 项目规划与投资的决策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当前,大规模V2G落地仍面临用户参与不确定、电池与基础设施受限、调度复杂、市场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多重挑战,加大了政府和投资者的决策难度。在此背景下,该研究团队提出构建了“价值网络+系统动力学”模型(图1),首次在同一体系下整合投资方、电网、聚合商和车辆用户四大主体,揭示了城市 V2G 生态下价值创造、传递与反馈机制(图2)。通过动力学仿真,研究捕捉了市场需求波动、用户参与意愿、补贴政策和技术反馈等因素的时序耦合,增强了模型对现实场景的适应性。图1 城市V2G项目价值创造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图2  城市V2G 项目价值创造的系统流图该研究解析了投资—收益—风险全链路,量化了政府及社会资本、配电网、聚合商与用户在 V2G 系统中的多向价值流动,可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决策支持工具(图3)。图3 城市V2G项目的投资决策优化流程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V2G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价值创造机制。通过对三个不同城市背景的案例研究,针对性的补贴调整(如从0.3提升到0.6元/千瓦时,或从0.4降至0.25元/千瓦时)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加高达1.69倍),可实现投资回报率(ROI)提升24.5%、11.13%和23.87%(图4)。(A) City A                       (B) City B                    (C) City C图4 不同城市场景中策略优化前后的项目价值产出通过敏感性与情景模拟,该模型可量化辅助服务电价和配网侧需求大幅波动对项目价值的影响,助力风险管控。灵敏度分析表明,辅助服务价格波动对项目价值的影响是技术因素的2.4倍,需求减少60%可能导致不同城市的价值损失达46.57%-52.05%(图5)。图5 敏感性分析结果此外,针对辅助服务电价下跌或配网需求骤减情景,该模型可定量计算外部环境变化对项目价值的影响,以帮助决策者提前预警并指导快速应对,降低市场风险。(A) 辅助服务电价波动                    (B) 项目价值变化图6 辅助服务电价波动与项目价值变化该研究构建的模型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决策支持工具。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该模型可量化各种补贴和监管措施的综合效果,支持平衡电网管理和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策略。例如,在V2G采用率低的地区,有助于预测积极补贴的边际效益,指导阶梯式激励措施设计,提高用户参与度。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模型的动态反馈可评估基础设施投资回收期和风险范围。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投资者可以优化充电桩部署,并根据当地电动汽车采用率和电网需求波动调整聚合商激励措施。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及广东省能源局项目等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已形成学术论文Investment Decision Analysis Approach for Urban V2G Projects Based on Value Network,发表于国际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博士研究生廖苏亮为第一作者,黄玉萍正高级工程师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0670725003166
    2025-05-13
  • 华南植物园木莲属‘绛裳’通过新品种审查
    4月2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华南植物园申请的木莲属新品种‘绛裳’进行了现场审查。审查专家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龚洵研究员和海南大学王亚玲研究员。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宁祖林副主任等热情接待了专家组一行。▲木莲属新品种‘绛裳’专家组在华南植物园木兰园对新品种及其对照品种的特征性状进行了详细的实地审查,同时听取了新品种培育人对培育过程和DUS测试的详细汇报,并认真细致比较了新品种与对照品种的形态特征,肯定了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致同意‘绛裳’通过新品种审查。▲专家组实地审查新品种‘绛裳’▲专家组审查会议新品种‘绛裳’是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陈新兰等在2009年利用杂交育种、嫁接等技术培育的杂交品种,于2017年首次开花。该品种为常绿乔木,树形优美;叶革质,叶面青翠光润,叶背灰绿色;花紫红色,清香怡人,盛开时鲜艳夺目,是一种优良的园林景观树种。该品种喜光照充足和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做园林绿化,可供公园、校园等地孤植、对植或群植观赏,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25-05-09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生活垃圾定向调控制备车用燃料技术及装备”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广州召开
    5月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城市生活垃圾定向调控制备车用燃料技术及装备”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广州召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循环经济专项主管国佳旭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大气海洋与生态环境处副处长赵涛,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副所长袁浩然研究员,项目跟踪专家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重庆大学韩永生教授,项目咨询专家常州大学雷廷宙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乔瑜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谢君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王铁军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吴玉锋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王树荣教授,项目负责人杨海平教授以及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等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广州能源所科技处副处长黄振主持会议。5月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城市生活垃圾定向调控制备车用燃料技术及装备”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广州召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循环经济专项主管国佳旭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大气海洋与生态环境处副处长赵涛,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副所长袁浩然研究员,项目跟踪专家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重庆大学韩永生教授,项目咨询专家常州大学雷廷宙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乔瑜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谢君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王铁军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吴玉锋教授、沈阳化工大学王树荣教授,项目负责人杨海平教授以及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等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广州能源所科技处副处长黄振主持会议。会上,袁浩然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对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项目跟踪及咨询专家组、项目参与单位的指导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研究所与各项目参与单位深厚的前期积累与良好的合作基础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研究所一向高度重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全力支持项目负责人杨海平教授及项目执行团队,并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国佳旭代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致辞。他详细介绍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总体情况,强调该项目对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指出实施方案论证是厘清项目如何进行的关键,各专家需要切实指出项目实施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及攻关难点,确保各项研发任务的高质量推进。赵涛对项目启动表示了热烈祝贺,肯定了广州能源所在有机固废循环利用领域的技术优势与长期积淀。他表示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作为推荐单位将持续为项目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同时要求项目团队严格按照接下来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加强团结协作,确保产出实质性的科技成果。项目负责人杨海平以及各课题负责人分别从项目概况、任务分解与接口、实施计划与预期成果、组织管理与风险分析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经质询与讨论后一致认为,项目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全面,实施方案合理,技术路线可行,任务安排合理,保障措施完善,一致同意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论证。同时专家组也建议进一步明确在垃圾分类背景下本项目的处理对象,强化项目示范工程实施的技术与政策风险管控。“城市生活垃圾定向调控制备车用燃料技术及装备”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福州大学、圣元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共10家单位协同开展。与会人员合影
    2025-05-12
  • 深圳先进院 | 可解释机器学习新方法提升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精度(EJNMMI)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医工所影像中心孙涛副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围绕动态 [¹⁸F]FDG PET/CT 成像,提出了一种融合血流与代谢动态特征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显著提高了对肺部结节良恶性的分类准确性。相关成果以题为 “Leveraging machine learning with dynamic 18F-FDG PET/CT: integrating metabolic and flow features for lung cance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发表在医学影像与核医学领域权威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医工所影像中心孙涛副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围绕动态 [¹⁸F]FDG PET/CT 成像,提出了一种融合血流与代谢动态特征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显著提高了对肺部结节良恶性的分类准确性。相关成果以题为 “Leveraging machine learning with dynamic 18F-FDG PET/CT: integrating metabolic and flow features for lung cance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发表在医学影像与核医学领域权威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研究亮点在肺结节影像诊断中,提升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始终是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CT结构影像的参数与PET的SUVmax参数在肺癌诊断中存在一定局限,且依赖于复杂的动力学建模。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病灶的时间-活度曲线(TAC)分解为血流(Cb)、游离态(Cf)和代谢态(Cm)三部分,分别提取关键动态特征,如峰值、斜率、AUC等,构建可解释的分类特征集合。研究基于Bagging集成学习方法,结合LASSO特征筛选和SHAP值可解释性分析,构建了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在187例训练集上,模型AUC达到0.89,在42例独立验证集上AUC也达到0.86,均显著优于SUVmax(0.79)和Ki(0.76)(图2)。预测分数在良恶性人群中差异显著(p < 0.001),Cohen's效应量高达1.71。该模型在短轴的GE DMI PET/CT设备和长轴的联影uEXPLORER PET/CT设备上均表现稳定,展示出良好的泛化能力。此外,模型推理时间仅10秒以内,特征提取约8秒/例,完全可集成于临床流程,具备落地潜力。最后,模型输出不仅限于预测结果,更通过可解释分析展示了每个动态特征在单个病人中的诊断贡献(图3),让医生“看得懂、用得上”。应用前景该研究为动态PET在肺癌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提供了新型可解释性手段,尤其适用于静态显像模糊、肿瘤标志物阴性、或高假阳性风险的复杂病例。未来计划进一步缩短扫描时间、与CT特征融合、开展多中心验证等推动临床转化。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孙涛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核医学科梁颖主任,联合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梅云副院长团队共同完成。深圳先进院南科大联培学生姚志恒、肿瘤医院王禹博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深圳市和广东省的项目支持。图1:文章上线截图图2: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TAC features)在本地(a)及外部验证数据(b)中均优于常规定量方法,显著提升了分类诊断性能图3:个体动态影像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分析,辅助临床理解
    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