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广州地化所王军、王强等-Geology:印度克拉通地幔1100万年前俯冲到北羌塘地块之下
     青藏高原是印度−亚洲大陆新生代持续汇聚的产物,其如何吸收约4000公里的大陆汇聚量一直困扰着地质学界。基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大陆岩石圈(特别是克拉通)因密度较低难以像大洋板块发生大规模俯冲,因此大陆之间的汇聚主要通过碰撞边界的岩石圈缩短和造山作用实现。这一理论框架下,若缩短量与汇聚量相当,则意味着印度大陆并未发生显著北向俯冲。然而高原构造缩短量的巨大争议使得印度大陆俯冲距离成为学界焦点。尽管地球物理探测试图揭示印度岩石圈北界,但是不同的全球或区域层析成像结果仍存在显著分歧。以争议最突出的藏东地区为例,有学者认为印度克拉通代表的厚高速体未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图1E-F),而另一些则认为其已超过金沙江缝合带(图1A-D)。造成这种争议的原因可能包括西藏地震台站的分布稀疏、不同地震波相和反演算法的使用,以及地球物理方法无法区分俯冲的印度克拉通和加厚的西藏岩石圈。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强研究员团队、徐义刚院士并联合青海地调院最近在北羌塘玉树地区(距离印度克拉通前缘逆冲断层~600 km远)发现了一套11Ma的低、中、高硅超钾质火山岩,其中低硅火山岩含有钾镁煌斑岩的标志性矿物——富铁白榴石和富钾碱镁闪石。这些钾镁煌斑岩的206Pb/204Pb低至16.6,ɛNd值低至-20,这是首次在青藏高原发现Pb同位素位于地球等时线左侧的岩石。全球范围内,此类异常低Pb−Nd同位素特征仅零星见于克拉通环境的钾镁煌斑岩和下地壳麻粒岩,构成著名的“第一铅同位素悖论”(图2A)。由于克拉通在数十亿年间未经历显著构造−岩浆扰动,其低U/Pb和Sm/Nd的下地壳及交代岩石圈地幔有充足时间形成低Pb−Nd同位素。玉树钾镁煌斑岩三阶段Pb同位素增长的蒙特卡洛模拟及Nd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源区富集组分的封闭时间至少超过27亿年(图3A)。玉树超钾质火山岩显示出随着SiO2增加以及Mg#和Os降低,Pb−Nd−Os同位素显著增加,且新鲜白榴石、透长石和单斜辉石的原位Pb−Nd同位素记录了与全岩相似的变化趋势(图2)。这表明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控制了岩浆同位素变化,而低硅的钾镁煌斑岩最接近原始幔源岩浆成分。少量单斜辉石斑晶中出现了溶蚀状的绿核辉石,这些绿核辉石具有异常高的ɛNd和硬玉组分、以及异常低的Mg#(图2D),结合辉石压力计结果,表明它们的母岩浆来源于加厚(40–60km)下地壳的基底岩石熔融。这一发现揭示羌塘东部基底应具有比高硅火山岩更高的Pb−Nd同位素组成,与羌塘中部新生代火山岩中麻粒岩捕虏体同位素特征相吻合。因此,羌塘地块不具备克拉通古老下地壳那种极低Pb−Nd同位素的基底,统计的中−新生代岩浆岩数据也表明羌塘岩石圈在11Ma之前不存在如此低的Pb−Nd同位素储库(图3B)。作为微陆块或显生宙岛弧地体的羌塘地块,其相对较薄的岩石圈无法像克拉通那样长期抑制地幔熔融而保持岩浆寂静,因此缺乏形成极低Pb−Nd同位素储库的地质条件。所以,长距离(~600 km)水平俯冲的印度克拉通地幔才是玉树钾镁煌斑岩的源区。地表热流值约束的热岩石圈厚度也表明藏东玉树地区存在巨厚(>200 km)的岩石圈(图1A)。这次的新发现表明这种巨厚岩石圈不是加厚的西藏岩石圈,而是水平俯冲的印度克拉通(图4)。通过筛选符合本研究结论的地震层析成像模型发现,高原中北部高热流区与南、东、西部低热流区存在显著地形差异:前者地势相对平坦,而后者地形起伏较大。考虑到加厚地壳熔融可通过流变学弱化作用促进地形夷平,本研究认为东西向差异俯冲的冷印度克拉通塑造了现今高原地形(图4)。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质学著名刊物Geology上,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科考和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联合资助。论文信息:Wang J.,Xu C.B.,Wang Q.*,Hawkesworth C.J.*,Xu Y.G.,Tang G.J.,Wyman D.,Kerr A.C.,Wang B.Z.,Liu J.H.,Li W.F.,Li S.P.,Qi Y.,Li J.,Xiao Z.,Wang C.T.,2025,Indian cratonic mantle beneath northern Qiangtang in eastern Tibet 11 Myr ago.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G52845.1图1.穿过研究区(黄色五角星)剖面的多个全球和区域P波层析成像结果图2.玉树11Ma钾镁煌斑岩、中硅和高硅超钾质火山岩及其矿物的同位素组成图3.玉树钾镁煌斑岩铅同位素增长的蒙特卡洛模拟结果以及羌塘、拉萨岩浆岩同位素图4.印度克拉通东西段水平俯冲和内部撕裂以及西藏岩石圈拆沉诱发的岩浆作用
    2025-03-25
  • 深圳先进院在大模型AI芯片设计领域取得突破(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黄明强研究员团队在大模型AI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在电路与系统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上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EdgeLLM: A Highly Efficient CPU-FPGA Heterogeneous Edge Accelerator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该研究成功攻克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在资源受限边缘设备部署的核心难题,为智能机器人、便携设备等场景的实时AI应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黄明强研究员团队在大模型AI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在电路与系统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上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EdgeLLM: A Highly Efficient CPU-FPGA Heterogeneous Edge Accelerator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该研究成功攻克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在资源受限边缘设备部署的核心难题,为智能机器人、便携设备等场景的实时AI应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自2017年以来,Transformer算法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CV)研究领域迅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力量。通过引入自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改变了传统的序列建模方法,不再依赖卷积神经网络或循环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和序列处理。这一创新不仅增强了模型的并行化能力,使得大规模模型的训练成为可能,还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在Transformer取得成功之后,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更大的模型,这些模型通常拥有数百亿甚至更多的参数,被称为“大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不仅增强了人工智能的语言处理能力,还推动了AI更广泛的技术进步,为教育、娱乐、医疗和商业等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大语言模型在资源受限的端侧系统部署仍存在较大的困难。首先,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庞大以及内存访问需求极高。现有解决方案通常将这些权重参数量化为INT4格式。然而,为了确保计算精度,模型中的激活函数仍然保持FP16格式。因此,在前馈神经网络(FFN)层中,系统需要支持FP16INT4格式的矩阵乘法。另一方面,在多头注意力(MHA)模块中,KV缓存作为激活数据动态生成,因此涉及KV缓存的矩阵乘法需要FP16FP16格式。因此,设计混合精度计算单元以加速LLM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分析了前馈网络(FFN)和多头注意力(MHA)的计算需求,提出了高效率的混合精度计算单元以及组脉动阵列架构。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对数尺度结构化稀疏性和块级量化方法,以在硬件效率和算法精度之间取得平衡。此外,在大语言模型中,定义计算流程的算子图极其复杂,包含数百甚至数千个以复杂方式相互连接的算子,确保从一个算子到另一个算子的过渡无缝且高效成为了一项重大挑战。该团队分析了大语言模型中的编译需求,设计了一种统一且通用的数据格式,适用于所有算子和AI算法中的高维张量结构,使系统能够快速执行算子操作而无需任何数据重排。随后,开发了端到端的编译方案,其中动态编译用于处理不同输入token长度,指令流水线策略用于减少延迟。该方案能够动态编译所有算子,并将整个模型映射到CPU-FPGA异构系统上。最终,整个设计成功部署在AMDXilinx VCU128 FPGA上。与GPU相比,该系统的吞吐量提高了1.91倍,能效提高了7.55倍;与最先进的FPGA加速器FlightLLM相比,整体性能提升了10%到24%。该成果有望应用于新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手机AI大模型等应用场景中。<!--!doctype-->
    2025-03-27
  • 深圳先进院 | 生成式AI解锁脑电与脑血氧信号“跨模态对话”(IEEE TMI)
    人脑功能活动的捕捉如同在迷雾中绘制星图,需要多模态技术的协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凭借毫米级空间分辨率,在脑机工程研究中被视为脑功能解码的金标准数据,但其笨重的设备、高昂的成本和低时间分辨率限制了应用潜力。与之互补的脑电图(EEG)虽能毫秒级捕捉电信号,却像“雾里看花”,信噪比低且难以定位深层脑区活动。如何让两者优势融合提升脑功能解码精度和可用性是脑机接口研究中的重要挑战。人脑功能活动的捕捉如同在迷雾中绘制星图,需要多模态技术的协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凭借毫米级空间分辨率,在脑机工程研究中被视为脑功能解码的金标准数据,但其笨重的设备、高昂的成本和低时间分辨率限制了应用潜力。与之互补的脑电图(EEG)虽能毫秒级捕捉电信号,却像“雾里看花”,信噪比低且难以定位深层脑区活动。如何让两者优势融合提升脑功能解码精度和可用性是脑机接口研究中的重要挑战。为突破这一瓶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书强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条件对齐时序扩散模型(CATD),实现脑电-脑血氧信号的统一表征。团队相关工作近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发表了题为CATD: Unified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or EEG-to-fMRI Cross-Modal Generation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基于扩散学习的EEG到fMRI跨模态表征,将BOLD信号时间分辨率提升3倍,为便捷获取高质量脑功能信号提供新方案。如果把EEG信号比作“闪电快照”,BOLD信号则是“延时摄影”——前者记录毫秒级神经元放电,后者反映秒级血氧代谢。二者虽同源,却因时空尺度差异如同“加密语言”。CATD框架通过两项核心技术破解这一密码:(1)“脑信号翻译官”条件对齐块(CAB)研究团队创新设计CAB模块,借助跨模态注意力机制,将EEG的“时间密码”与BOLD的“空间密码”对齐至同一潜在空间。这一过程模拟了人脑神经血管耦合机制——当神经元放电后约6秒,血氧水平随之波动。通过捕捉这种延迟关联,AI能精准翻译两种信号的内在逻辑。(2)“时间显微镜”动态时频分割(DTFS)传统BOLD信号每秒采集1次,难以捕捉癫痫发作等瞬态事件。团队开发的DTFS模块,通过滑动采样将EEG信号切割为毫秒级片段,驱动AI生成时间分辨率提升3倍的BOLD信号。实验显示,合成信号在癫痫早期征兆检测中,时间相关性(余弦相似度)达0.85,媲美真实数据。全球约70%的医院配备EEG设备,但仅5%拥有fMRI。团队提出的这一解决方案可基于海量EEG数据生成多模态脑影像库,助力帕金森、抑郁症等脑疾病神经调控机制研究。数字所研究生姚玮珩为论文第一作者,王书强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资助。<!--!doctype-->图1. CATD模型图图2. EEG-fMRI 跨模态增强在运动想象等下游任务中的验证分析
    2025-03-27
  • 广州地化所 |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广东省稀土资源与环境风险”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2025年3月26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广东省稀土资源与环境风险验收会在广州顺利召开。2025年3月26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广东省稀土资源与环境风险”验收会在广州顺利召开。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领导与项目验收专家组、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简称广州地化所)徐义刚院士、所长王强以及项目参与单位原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总工程师汪礼明、广东省矿产资源勘查院副院长刘东宏、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王军、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土壤修复研究所所长邓一荣等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经过全面质询与讨论,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与环境协同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王强所长代表研究所发表致辞,对验收专家组的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本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项目负责人徐义刚院士、课题负责人牛贺才研究员、朱建喜研究员和邓一荣所长分别对各课题实施情况及成果进行系统汇报,全面展示了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徐义刚院士汇报项目实施情况随后,专家组现场考察了广州地化所深地过程与战略矿产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专业技术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平台搭建和成果产出方面的成效。验收专家组现场考察验收专家组审阅了项目实施总结报告等相关资料听取了项目组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经质询、讨论,认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成果资料齐全、规范,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考核指标。最后,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本次验收会标志着广东在战略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随着未来稀土矿床深部探测技术体系的创建,有望进一步完善稀土矿床绿色开采技术以早日实现市场化应用。
    2025-03-28
  • 俯冲带条件下滑石与C-O-H流体的碳酸化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博士生熊梦君作为第一作者,梅升华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在地学TOP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lc Carbonation in C-O-H Flui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ep Carbon Cycle”的学术论文。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博士生熊梦君作为第一作者,梅升华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在地学TOP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lc Carbonation in C-O-H Flui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ep Carbon Cycle”的学术论文。地球深部碳迁移是地质尺度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俯冲带是碳从地表进入地幔的主要通道。在板块持续俯冲过程中,温压梯度的急剧升高协同流体活动性增强,驱动俯冲板片内部发生多尺度物质重组—包括矿物的相态转变、蛇纹石化橄榄岩的脱水分解、以及硅酸盐-碳酸盐交界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等。这些受热力学平衡控制的物化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浅层碳向地球深部的迁移边界。揭示这一系列物理化学响应的成因机理,不仅能够帮助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的输运过程,更能够深化对板块俯冲动力学、壳幔相互作用乃至地幔对流模式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金刚石压腔(DAC)结合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系统研究了俯冲带温度压力条件下滑石与C-O-H流体的碳酸化反应过程。研究结果发现滑石在温度> 250°C、压力>1 GPa时,可快速转化为菱镁矿与石英,有效地将流体中的CO2封存到新形成的热力学更稳定的菱镁矿中,从而被挟带进入地球深部(见附图)。此外,滑石碳酸化后还可能通过改变俯冲带矿物组成,影响到包括地震活动性在内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的结果构建了滑石碳酸化反应的热力学相图,为更好地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过程和受相变影响所致的地球动力学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实验约束。滑石稳定性和俯冲带的P‐T路径论文信息:Mengjun Xiong,Zhi Zheng,Jiangzhi Chen,Xia Zhao,Shenghua Mei,In Situ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lc Carbonation in C-O-H Flui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ep Carbon Cycle,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5),https://doi.org/10.1016/j.gca.2025.03.015.
    2025-03-27
  • 华南植物园阐述C4植物的生理学和生态学重要功能
    植物光合作用主要有三种途径:C3途径、C4途径和CAM途径‌。不同于C3植物,C4植物具有独特的叶片解剖学特征和光合作用机制,能够高效利用CO2使其具有高光合速率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显著优势。因此,C4植物与C3植物在资源权衡策略(trade-off)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权衡策略可以体现在叶片经济学谱(leaf economics spectrum)上,即一端是具备“快速投资-收益”能力(fast strategy)的叶片,而另一端则是具有“缓慢投资-收益”能力(slow strategy)的叶片。在C4光合作用被发现的60多年时间里,大多数的研究聚焦于光合作用和抗逆性,对C4植物资源权衡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联合多位国际知名的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专家,首先系统综述了C4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和高效的水分养分利用效率。再次,基于前期同质园的实验数据,详细对比了C4和C3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相关关系的差异,并利用全球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TRY,构建了包含89种C4草本植物和1444种C3草本植物的叶片经济学谱数据集,通过数据集的深入分析,阐明了C4植物的资源权衡策略及其生态适应性。最后,对C4植物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响应和适应潜力以及对全球变化模型的贡献进行了展望。相关研究成果以“C4 photosynthesis,trait spectra and the fast-efficient phenotype”为题,近期以Tansley Review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学家》)上。著名植物生态学家、科罗拉多大学杰出教授、Oecologia前主编Russell Monson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李帅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论文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nph.70057图1. C3和C4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相互关系的比较
    2025-03-28
  • 南海海洋所 |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俯冲板块上地幔蛇纹石化层特性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丘学林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德国GEOMAR-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利用万米级人工源地震剖面,成功获得了马里亚纳“挑战者深渊”俯冲板块上地幔顶部高度蛇纹石化层的横波速度和纵横波速比。该成果发表已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副研究员贺恩远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丘学林为通讯作者。马里亚纳“挑战者深渊”作为全球最深的海沟,位于伊豆 - 小笠原 - 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最南段。该区域的俯冲板块具有古老年龄、陡峭俯冲角度以及强烈基底变形等特点,被视作端元型俯冲带。此前,研究团队曾搭乘“探索一号”TS03 航次,在马里亚纳俯冲带南段横穿“挑战者深渊”布设了一条 230 km 长的广角深地震测线 TS2017 - 2,并获得了该测线的纵波速度结构。研究发现太平洋俯冲板块上地幔顶部存在 4.0 - 6.5 km 厚的速度异常层,但由于纵波速度存在多解性,对该异常层的岩石物质属性一直未能明确。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对该批次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利用径向分量数据开展横波速度结构模拟和纵 / 横波速比分析,发现该上地幔层的纵 / 横波速比值超过 1.80,最高可达 1.95。经过与实验室岩石参数的对比分析,确定该速度异常层为高度蛇纹石化地幔层,其形成与蛇纹石化地幔橄榄岩的机械强度快速变化密切相关。此外,波速比剖面还显示,输入板块地壳和上地幔的纵 / 横波速比值向海沟方向呈增加趋势,但速度值却在减小,这表明了板块挠曲断裂和水化程度的增强。研究结果表明“挑战者深渊”区域的输入板块经历了强烈的挠曲断裂、水化和地幔蛇纹石化过程。这对于认识典型端元“马里亚纳”型俯冲系统的俯冲过程和水-物质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专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的资助。论文信息:He,E.,Qiu,X.,Li,Y.,Grevemeyer,I.,Xu,M.,Zhao,M.,et al. (2025). Strong serpentinization and hydration in the subducting plate of the southern mariana trench: Insights from Vp/Vs ratio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2,e2024GL113792.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3792图1 马里亚纳俯冲带南段的地形特征及部分多道反射地震剖面图2 沿TS2017-2测线输入板块的纵、横波速度结构、波速比剖面(图a-c)以及OBS02台站的径向分量地震剖面(图d)图3 原位地震观测与实验室岩石测量值的对比
    2025-03-26
  • 南海海洋所 | 鹿角杯形珊瑚孵幼型繁殖模式的遗传演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特征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洁研究员团队和林强研究员团队在珊瑚繁殖策略的遗传演化规律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分布动态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brooding reproduction and climate-driven dynamics of Pocillopora damicornis in the Anthropocene”为题,于2025年3月1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研究员李洁、副研究员刘雅莉和研究员张志新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李洁、院士张偲和研究员林强为共同通讯作者。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造礁石珊瑚种群的恢复与维持是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珊瑚繁殖策略是种群恢复和长期存续的关键。据此,本研究聚焦了典型珊瑚物种繁殖模式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特征。研究团队率先对孵幼型鹿角杯形珊瑚基因组开展系统分析,并通过与其他八种石珊瑚的比较基因组解析,发现鹿角杯形珊瑚参与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存在显著扩张和快速进化现象,并受到强烈正选择信号,暗示这些基因可能在其孵幼型繁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开展了珊瑚的温度受控实验,基于转录组等分析发现高温胁迫可通过调控激素分泌和免疫反应,对鹿角杯形珊瑚的繁殖效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研究团队基于物种基因组PSMC分析,重构了分布在印-太海域的四种排卵型和两种孵幼型石珊瑚的有效种群历史演化规律;同时,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s)分析,明确了六种排卵型和六种孵幼型石珊瑚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动态分布规律,其中,结果表明鹿角杯形珊瑚的分布范围将显著收缩。团队前期通过共生细菌分离培养、基因组和代谢物分析,证实鹿角杯形珊瑚宿主与共生细菌之间的营养互作(mSystems,2022);并且,发现共生丙酸杆菌可减轻鹿角杯形珊瑚热白化(Environmental Microbiome,2023)。本研究通过学科交叉,为深度解析珊瑚繁殖策略演化模式与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论文信息:Jie Li#*,Yali Liu#,Zhixin Zhang#,Yu Chen,Jian Zhang,Haiyan Yu,Yingyi Zhang,Cong Liu,Zhuang Shao,David G. Bourne,Meng Qu,Si Zhang*,Qiang Lin*.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brooding reproduction and climate-driven dynamics of Pocillopora damicornis in the Anthropocene. 2025文章链接: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27-024-2821-0图1 鹿角杯形珊瑚繁殖模式演化的遗传调控特征及其气候变化下种群分布规律
    2025-03-27
  • 南海海洋所 | 物种分布信息选择对准确评估海洋生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取得新进展
    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团队在海洋物种分布数据信息对其生物地理格局精确评价与应用效果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Differences in predictions of marin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based on expert maps and opportunistic occurrences”为题发表于保护生物学旗舰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研究员张志新为本文第一作者,研究员林强和研究员秦耿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当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因此,精确评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未来演变趋势,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对于遏制生物多样性衰退现状极其重要。物种分布模型(SDM)是当前学界评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工具,其预测能力高度依赖于物种分布数据的质量,高质量的物种分布数据源信息是限制物种分布模型应用的关键。因此,探究不同来源的高质量物种分布数据对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精准预测是当前本领域学者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在实际的物种分布模型构建过程中,物种分布点和分布范围是两类常用的数据源,两者的获取来源不同,数据特征各具优势,但两者在模型性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在海洋场景下生物地理格局研究领域,尚未充分研究和报道。据此,本研究以珍稀海洋鱼类海龙科和石斑鱼科233个物种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分布点和分布范围数据分别构建物种分布模型,系统评估了两种模型在预测能力方面的差异(图1),发现两种模型均表明水深和温度是制约海龙科和石斑鱼科鱼类地理分布的关键因素,但基于物种分布点而构建的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和可转移性。同时,基于物种分布点和分布范围的模型在纬度多样性梯度格局预测方面差异显著(图2),分布点模型呈现双峰纬度梯度(即物种多样性在赤道附近较低,在中纬度地区呈现峰值),而分布范围模型则呈现了单峰模式(即物种多样性在赤道附近最高)。由此,本研究提出在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格局中,应特别关注数据源对结果产出的潜在影响。进一步,本研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探讨了两种模型预测差异背后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分布数据对应的环境信息差异是导致模型预测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两种分布数据的模型预测结果在海龙科物种中差异更大,推测这可能与海龙科物种具有更强的栖息生境偏好性有关(图3)。本研究率先在海洋领域系统评估了物种分布数据类型选择在海洋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未来相关研究应更加关注数据源的获取和选择;同时,建议开发新的数据整合方法,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数据及其应用场景的优势,提升物种分布模型的准确性。此外,本研究呼吁相关机构应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以便更好地支撑和践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的联合资助。文章信息:Zhang,Z.,Kass,J. M.,Bede-Fazekas,Á.,Mammola,S.,Qu,J.,Molinos,J. G.,...& Lin,Q (2025). Differences in predictions of marin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based on expert maps and opportunistic occurrences. Conservation biology: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e70015.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11/cobi.70015图1 研究流程图 图2 基于分布点(a和b)和分布范围(c和d)构建的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结果图3 两种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差异驱动机制分析
    2025-03-27
  • 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自航单浮体气动式波浪能高效转换机理研究及验证试验”结题验收
    3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团队承担的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广东-“自航单浮体气动式波浪能高效转换机理研究及验证试验”在北京通过结题验收。3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团队承担的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广东-“自航单浮体气动式波浪能高效转换机理研究及验证试验”在北京通过结题验收。该项目由广州能源所海洋能科研团队吴必军研究员主持,联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南京工程学院,对自航行的单浮体气动式技术的转换机制开展了理论、实验和海试研究。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造波水池试验结果表明:单浮体后弯管发电模型波电转换效率最高达到63.4%、独创发展的单浮体U型管发电模型波电转换效率最高达到80.6%。基于单浮体后弯管技术研建了20kW自航行发电样机“梵静山”号,宽3.8m,长9m,进行了河面航行测试。2025年1月17日投放于广东省珠海大万山海域(北纬21°55´1″,东经113°42´5″)开展实海况发电试验,试验表明0.2m波浪下起动发电,目前测得最大发电功率为6.079kW。近年来广州能源所研制的单浮体气动式技术模型造波水池测试结果20kW发电样机河面航行测试20kW发电样机实海况试验
    2025-03-28